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伏谒的意思、伏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伏谒的解釋

谒見尊者,伏地通姓名。《史記·佞倖列傳》:“ 江都王 望見,以為天子,辟從者,伏謁道傍。 嫣 驅不見。” 唐 韋瓘 《周秦行記》:“太後曰:‘此是 唐 朝 太真妃子 。’予即伏謁,拜如臣禮。” 明 唐順之 《陳封君六十壽序》:“閭巷之人曩與等夷者,莫不奔走伏謁,喘汗不暇。”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一官憔悴老墨綬,伏謁大府遭叱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伏谒(fú yè)是古代漢語中的禮儀用語,指以俯伏姿态拜見尊長或地位高者,體現極度的恭敬态度。該詞由“伏”(俯身)和“谒”(拜見)構成,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臣子見君王、晚輩見長輩等場景的描述。例如《漢書·霍光傳》記載“光入,免冠頓首謝,上曰:‘将軍冠。朕知是書詐也,将軍亡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将軍之廣明都郎,近耳;調校尉以來,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中“頓首”即與“伏谒”禮儀相類。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伏谒”特指“伏地拜見”,強調身體姿态的謙卑。此禮在周代已見雛形,至秦漢時期成為固定儀制,常見于官員朝見皇帝、子嗣拜見宗族長輩等場合。《後漢書·禮儀志》載“群臣伏谒,山呼萬歲”,佐證了其在宮廷禮儀中的核心地位。

該詞的使用語境具有嚴格等級性,多用于書面記錄而非口語表達。現代漢語中僅存于曆史文獻及仿古語境,如傳統戲曲、曆史小說等。參考《辭源》考據,“伏谒”與“稽首”“頓首”等禮制存在動作幅度和適用場合的細微差異,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伏谒”是古代漢語中的禮儀用語,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谒見尊者時,伏地行禮并通報姓名的禮節。常用于臣子拜見君主、下級拜見上級或晚輩拜見長輩的場景,體現對尊者的極度恭敬。

二、曆史出處

  1. 《史記·佞幸列傳》:江都王誤将佞臣韓嫣認作天子,伏谒道旁,展現其禮儀的正式性。
  2. 唐代韋瓘《周秦行記》:描述拜見太後時行伏谒之禮,說明該禮在唐代仍被沿用。

三、延伸特點

四、相關詞彙

補充說明

建議需要具體分析古籍案例時,可查閱《史記》《漢書》等原始文獻印證具體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百罰本土不早當晚朝宗饬脩愁惕出溺當下彈正電鏟斷牕兒郎偉耳軟心活返覆反身自問風容各種各樣公地過厚國難當頭郭邑黑牛生白犢化格豁然開朗扈業疾疢金钿荊請季俗鋸片攬塞膫子狸步陵魚羅漢豆綠肥紅瘦買田陽羨憫忌餒疾齧折癖愛锵铿啟節嬛緜取撮熱誠散錢三舞删汰涉筆手戟誰侬邃密逃離銅鏡王徭宛轉蛾眉文期酒會相如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