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遁迹的意思、遁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遁迹的解釋

[withdraw from society and lead a hermit's life] 避世;隱居;使人不知蹤迹

遁迹空門

詳細解釋

亦作“遯跡”。見“ 遁迹 ”。


亦作“ 遁跡 ”。亦作“遯蹟”。亦作“遯跡”。猶隱居;隱迹。《晉書·文苑傳·李充》:“政異徵辭,拔本塞源,遁迹永日,尋響窮年,刻意離性而失其常然。” 南朝 宋 鮑照 《秋夜詩》之二:“遁跡避紛喧,貨農栖寂寞。” 唐 許渾 《泛溪》詩:“遯迹驅雞吏,冥心失馬翁。”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六》:“惟二翁不知何許人,遁迹深山,似亦修道之士,何以所為乃如此?” 碧野 《江漢行·荊山之玉》:“這 漳河 水庫,澄碧明麗,使人聯想到 荊山 之玉。它會不會是遁迹于人間的靈玉的化身?”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遁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ùn jì”,其核心含義指避世隱居,隱藏行蹤不為人知。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逃避世俗、隱居山林的行為,常用來形容主動脫離社會紛擾,追求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态。例如“遁迹空門”即指出家為僧尼()。

  2.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晉書·文苑傳》,描述李充“遁迹永日,尋響窮年”,強調長期隱居的意境。南朝鮑照的詩句“遁迹避紛喧,貨農栖寂寞”進一步體現了隱居避世的生活場景()。

  3. 近義詞與反義
    近義詞包括“隱迹”“亡命”“避世”等,反義詞則指向“入世”“顯達”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狀态()。

  4. 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隱逸”的思想,如《顔氏家訓》提到“遁迹山林,超然塵滓”,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超脫的價值觀()。

  5. 現代應用
    如今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描述人物主動選擇遠離世俗的生活方式,例如“他晚年遁迹鄉野,潛心著述”。

“遁迹”不僅是一個動詞性詞彙,更蘊含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由與甯靜的精神追求。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迹(dùn j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躲避追蹤或隱匿自己的行為。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辶(辵)、右邊是卓。遁迹的筆畫數目總共是11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時候,最初的漢字寫法為遁迹,後來演變成了現在的簡化字形式。繁體字形式為遁跡。 以下是一些關于遁迹的例句: 1. 他一直遁迹藏影,沒有給任何人留下線索。 2. 這個犯罪嫌疑人在警方的追蹤下一度遁迹,但最終還是被捕了。 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逃遁、遁形、遁世等。近義詞可以是隱藏、躲藏、消失等詞語。反義詞可以是出現、顯露、暴露等詞語。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