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隱的意思、惕隱的詳細解釋
惕隱的解釋
遼 官名。《遼史·國語解》:“惕隱,典族屬官,即宗正職也。”《遼史·百官志一》:“大惕隱司, 太祖 置,掌皇族之政教……惕隱,亦曰梯裡已。”《舊五代史·外國傳一·契丹》:“其年七月,又遣惕隱率七千騎救 定州 , 王晏球 逆戰於 唐河 北,大破之。”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 阿保機 在任聯盟長的第二年,即在聯盟内設立了一個新官職‘惕隱’。它的職務是管理 疊剌部 貴族的政教,即調節貴族集團的内部事務,以便确保他們對 阿保機 的服從。”
詞語分解
- 惕的解釋 惕 ì 戒懼,小心謹慎:警惕。惕懼。惕惕。惕厲(心懷戒懼。亦作“惕砺”)。 疾速:“一日惕,一日留”。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 隱的解釋 隱 (隱) ǐ 藏匿,不顯露:隱藏。隱匿。隱居。隱士。隱諱。 傷痛:隱恻。 憐憫:恻隱之心。 現顯 隱 (隱) ì 倚,靠:隱幾(?)而卧(靠着幾案睡眠)。 現顯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惕隱”是遼代(公元907年—1125年)特有的官職稱謂,屬于北面官系統(掌管契丹部族事務的機構),其核心含義如下:
-
官職性質與地位:
- “惕隱”是遼代中央政府的高級官職之一,主要負責管理皇族事務,特别是耶律氏宗室的相關事宜。
- 其地位崇高,在遼朝官僚體系中位列要職,常由皇族近支或德高望重的宗室成員擔任。
- 根據《漢語大詞典》,“惕隱”是“遼代官名。掌皇族之政教”。
-
字源與詞義解析:
- 惕:本義為“警惕”、“敬畏”、“小心謹慎”。在官職名中,引申為對皇族事務需持審慎、敬畏的态度進行處理。
- 隱:本義有“隱藏”、“隱情”、“審度”之意。在官職名中,可理解為處理皇族内部事務(可能包含一些需要謹慎對待、不宜公開的宗室事務或紛争),有“治理”、“管理”的含義。
- 合義:兩字結合,“惕隱”即指以敬畏、審慎之心治理和管理皇族事務的官員。其職責要求對宗室内部情況有深入了解并能妥善處理,維護皇族内部的秩序與和諧。
-
具體職責:
- 管理皇族政教:這是其核心職責,包括宗室成員的教導、行為規範、禮儀等。
- 調節宗室關系:處理皇族内部的糾紛、矛盾,維護宗室團結。
- 主持宗室事務:可能涉及宗室成員的爵位承襲、封賞、譜牒管理等事務的協調或參與。
- 司法職能:在涉及皇族成員的某些司法案件中有審理或參與的權力。
- 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在介紹古代職官時提及,“惕隱”是遼代特有的官職,體現了契丹政權對皇族管理的重視。
- 《遼史·百官志》明确記載了“惕隱司”及其長官“惕隱”的設置和職能,是研究該官職最權威的原始史料。
“惕隱”是遼代創設的、專門負責管理耶律皇族内部事務的高級官職。其名稱蘊含了“以敬畏審慎之心治理宗室隱情”之意,主要職責包括管理皇族政教、調節宗室關系、主持相關事務以及參與涉及皇族的司法活動,在維護遼朝統治核心——皇族的穩定與秩序方面扮演着關鍵角色。
來源參考: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1986). 漢語大詞典 (Vol. 7, p. 633). 上海辭書出版社.
- 王力. (1999). 古代漢語 (校訂重排本,第四冊,p. 1258). 中華書局.
- 脫脫 等. (元). 遼史·卷四十五·百官志一. 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惕隱”是遼代官職名稱,主要職責為管理皇族事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tì yǐn(注音:ㄊㄧˋ ㄧㄣˇ)
- 性質:遼代北面官體系中的核心官職,相當于中原王朝的“宗正”,專司皇族政教與内部事務協調。
二、職責與功能
- 管理皇族事務
負責調節貴族集團内部矛盾,維護皇族團結,确保對統治者的服從。例如,耶律阿保機設立此職後,通過惕隱加強了對疊剌部貴族的控制。
- 政教合一職能
兼具政治與教化職責,包括制定禮儀規範、處理宗族糾紛等,是遼代唯一專掌皇族事務的官職。
三、曆史背景
- 設立時間: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任聯盟長的第二年)。
- 政治意義:鞏固了阿保機的集權統治,為遼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奠定基礎。
- 别名:亦稱“梯裡已”(契丹語音譯)。
四、相關文獻
《遼史·百官志》記載:“大惕隱司,太祖置,掌皇族之政教。”
《中國通史》指出,惕隱的設立是遼代貴族管理制度的重要創新。
如需進一步了解遼代官制,可查閱《遼史》或專題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逼占部首蒼顔草榻逞功癡蟲代碼證大弦戲得勝頭回調任調筝地方東那西辏都冶方語飯囊酒甕沸湧風驷高祖王父觥爵毀替堅厲谫淺戢藏結膜炎敬小慎微繼體舉對巨狿空頭告身欄杆梨氓利名率更書毛毛蟲夢蘭面面挪窩兒盼倩珀末巧立名色擒奸酒勤黾歧塗取長補短乳香社評事期食無魚市值授節刷字碩賢肆駡涕淫淫同步發電機同住人畏事象類笑逐顔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