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 官名。《遼史·國語解》:“惕隱,典族屬官,即宗正職也。”《遼史·百官志一》:“大惕隱司, 太祖 置,掌皇族之政教……惕隱,亦曰梯裡已。”《舊五代史·外國傳一·契丹》:“其年七月,又遣惕隱率七千騎救 定州 , 王晏球 逆戰於 唐河 北,大破之。”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 阿保機 在任聯盟長的第二年,即在聯盟内設立了一個新官職‘惕隱’。它的職務是管理 疊剌部 貴族的政教,即調節貴族集團的内部事務,以便确保他們對 阿保機 的服從。”
“惕隱”是遼代官職名稱,主要職責為管理皇族事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遼史·百官志》記載:“大惕隱司,太祖置,掌皇族之政教。”
《中國通史》指出,惕隱的設立是遼代貴族管理制度的重要創新。
如需進一步了解遼代官制,可查閱《遼史》或專題研究文獻。
惕隱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警惕、害怕被人發現。它有着負面的含義,通常用來形容人擔心自己的秘密或者不良行為被他人發現而感到恐懼的心理狀态。
惕隱的部首是心(xīn)和隹(zhuī),它的總筆畫數為20。
惕隱是傳統的簡體字漢字,并且沒有繁體的形式。
在古代漢字中,惕和隱的寫法有所變化。惕的古代寫法是“惕”;而隱的古代寫法是“隱”。
1. 他一直惕隱于心,生怕被人發現他的不良嗜好。
2. 她常常惕隱地避免與人交流,不願意透露自己的私事。
3. 他内心惕隱不安,因為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可能會引起麻煩。
警惕、隱秘、隱瞞、隱蔽、隱匿、隱忍、隱私
拘謹、預警、戒備、謹慎、小心、警惕
大膽、無畏、不顧後果、放蕩、無所畏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