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門。《人民文學》1981年第4期:“其他官員和隨從則從兩側的闼門步入。”
“闼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闼門(拼音:tà mén)指小門,尤其指建築中較小的門或側門。例如《人民文學》1981年第4期提到:“其他官員和隨從則從兩側的闼門步入”,說明其常用于描述非主入口的通道。
單字解析
古代用法
漢代稱禁門為“黃闼”,可見“闼”在古漢語中多用于正式或文學語境。
現代漢語中,“闼門”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描述中,強調建築結構的細節或等級區分(如官員與隨從通過不同門進入)。
“闼門”是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指向的門類或空間位置。
《闼門》是指古代大門中夾在正門和側門之間的小門。它起到隔斷内外的作用,類似于現代的門廳。
《闼門》是由部首門(mén)和拆分筆畫兌(二)組成。
《闼門》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遠遊篇》中,原意指的是門前小巷中的門洞。後來引申為大門中的小門。
《闼門》的繁體字為「闥門」。
古代漢字寫作「闥門」的寫法略有不同,門字下方多加一橫,類似于「闩」字。這種寫法更能凸顯出闼門具有隔斷的功能。
1. 她推開闼門,走進了寬敞明亮的大廳。
2. 他們一家人圍坐在闼門前,歡聚一起度過歡樂的周末。
闼側(指闼門左右兩側的狹窄空間)、闼牆(指闼門的兩側牆壁)。
闌門、隔門。
正門、側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