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k while knowing the answer] 實際上自己知道,但卻有意問别人
明明知道,卻故意問人家。《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然則此時夫子又何以明知故問呢?” 歐陽山 《柳暗花明》八六:“ 陳文雄 拿眼睛厲了他一眼,覺得他是在那裡明知故問,也就不再開腔。”
“明知故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íng zhī gù wèn,其含義為明明已經知道答案或情況,卻故意向他人提問。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典故細節,可參考《三俠五義》《兒女英雄傳》等原著,或通過滬江詞典、漢典等工具進一步查閱。
《明知故問》是一個成語,它用來形容明明已經知道答案,卻故意問問題。它的拆分部首是「日」和「口」,總共有13個筆畫。這個成語源于中國古代的《禮記·曲禮上》。在繁體中文中,它的寫法是「明知故問」。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說文解字》中對「問」的解釋是「王槊也」,表示是用來擊殺國王的一種兵器。而在古代的甲骨文中,「問」則寫作「免」,用來表示狩獵時的一種動作。這些古代的寫法很有趣,也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漢字的曆史。
以下是一個例句,展示了「明知故問」的正确用法:
他明知道我的生日是下個月,卻故意問我生日是哪天,真是個喜歡明知故問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來表達類似的意思。例如「故問」表示故意詢問,「明知」表示明明知道。而與「明知故問」相近的詞語包括「裝糊塗」、「故作不知」等,它們都強調了知情者裝作不知道的态度。
相反地,「誠實」和「坦誠」可以作為「明知故問」的反義詞。這兩個詞強調了直接、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問題或知識,而不是通過故意提問來測試或刺激對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