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意思、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详细解释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解释
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呜呼!岂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乎!”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后多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我老臣不能为玉烛于光天,岂忍见铜驼于荆棘,明日奏过圣上,亲总六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必再议。”《水浒传》第九一回:“ 宋江 、 卢俊义 叩头奏道:‘臣等蒙圣恩委任,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 * 《纪念*********先生》:“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 中国 而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词语分解
- 鞠躬的解释 ∶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 ∶在跳方形舞时向舞伴行礼详细解释.恭敬谨慎貌。《仪礼·聘礼》:“执圭,入门,鞠躬焉,如恐失之。”《汉书·冯参传赞》:“ 宜乡侯 参 鞠躬履方,择地而
网络扩展解释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是一个高度褒义的成语组合,常用于形容竭尽心力、奉献终生的精神。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及相关背景:
一、词义解析
-
鞠躬尽力
指恭敬谨慎、竭尽全部力量去做事,强调态度上的谦逊与行动上的全力以赴。该词与“鞠躬尽瘁”同义,常见于形容对事业或职责的高度责任感。
-
死而后已
意为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才停止,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强调终身奉献的精神。
二、出处溯源
- “死而后已”
最早见于儒家经典《论语》,是孔子对士人品格的要求。
- “鞠躬尽力”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首次将两词连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后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忠诚与奉献的象征。
三、用法与演变
- 语法结构
通常作谓语、定语或分句,用于褒扬人物的奉献精神,如:“他为科研事业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演变过程
原为“鞠躬尽力”,后因《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影响,“尽瘁”(耗尽心力)逐渐替代“尽力”,形成更常见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应用场景
- 历史人物评价
如诸葛亮辅佐蜀汉至死方休的事迹,成为这一成语的典型代表。
- 现代语境
适用于赞美科学家、医护工作者等群体为职责奉献终身的精神,例如:“抗疫英雄们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五、文化意义
这一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毅”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对使命的坚守与无私付出,至今仍被广泛用于弘扬奉献精神。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后出师表》原文及《论语·泰伯》相关解读。
网络扩展解释二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个词意思为:尽最大努力,即使失去生命,也无怨无悔。
拆分部首和笔画:
- 鞠:马+句,共15画。
- 躬:身+少,共13画。
- 尽:尸+今,共6画。
- 力:力,共2画。
- 死:⺹+不,共6画。
- 而:⺈+⺅,共6画。
- 后:⺈+口,共6画。
- 已:已,共5画。
来源:
《论语·颜渊》中有“鞠躬尽力,而后食”一句,意为为了吃饭而努力工作。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强调不怕牺牲、竭尽全力,即使失去生命也无怨无悔。
繁体字:
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古时候汉字写法:
《康熙字典》中字形为「鞫(句)骨(卦)」。古时候写字时也有一些变体,如「躳」替代「躬」、「鞫」替代「鞠」等。
例句:
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勤奋的学生,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组词:
- 奋力拼搏
- 全力以赴
- 精益求精
近义词:
- 因循守旧
- 敷衍塞责
- 懈怠厌倦
反义词:
- 草率塞责
- 松懈怠倦
- 如坐针毡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