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糧。 晉 葛洪 《抱樸子·安貧》:“忽絶粻之實禍,慕不朽之虛名。”
根據您提供的詞彙“絶粻”,經分析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漢字拆分解析
可能的詞義推測
需注意的特殊情況
建議
由于未搜索到相關用例,以上分析基于漢字拆分和語義關聯。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精準解讀。
《絶粻》(jué sì)是一種古代漢字詞語,其意思是“絕糧”或“斷絕糧食供應”。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絶”和“粻”。
“絶”這個字以“糸”作為部首,有9畫,讀音為“jué”;而“粻”則以“米”作為部首,有13畫,讀音為“sì”。
《絶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趙世家》中,用來形容某個國家在戰亂時期斷絕糧食供應的狀态。在古代,絕糧意味着嚴重的困難和危機,因為沒有糧食供應,人們無法維持生存。
《絶粻》的繁體字是「絶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以《絶粻》為例,古時的寫法是「絕糧」。
1. 在長時間的戰亂中,這個國家陷入了絶粻的境地。
2. 自然災害導緻了大面積的絶粻,民衆生活異常困難。
1. 絶食:斷絕食物供應。
2. 絶水:斷絕水源。
3. 絶絕:完全中斷。
絕糧、斷糧
供糧、補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