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三關的意思、外三關的詳細解釋
外三關的解釋
明 代以今 河北 境内沿外長城的 雁門關 、 甯武關 、 偏頭關 為“外三關”。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直隸一·山川險要》:“國家以 雁門 、 寧武 、 偏頭 為外三關,而 居庸 、 紫荊 、 倒馬 為内三關。”
詞語分解
- 外的解釋 外 à 與“内”、“裡”相對:外邊。外因。裡應(宯 )外合。外行(俷 )。 不是自己這方面的:外國。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 指“外國”:外域。外賓。外商。 稱母親、姐妹或女兒方面的親
- 三關的解釋 .古代三個重要關隘的合稱。著名者有: 上黨關 、 壺口關 、 石陉關 。約在今之 山西 東南部。《後漢書·馮衍傳上》:“夫 上黨 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西為國蔽,奈何舉之以資彊敵?” 李賢 注:
網絡擴展解釋
“外三關”是明代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軍事關隘組合,具體指雁門關、甯武關、偏頭關三座關隘。以下是詳細解釋:
1.地理位置
- 雁門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是長城上的險要關隘,因“兩山對峙如門,大雁南飛須經此道”得名。
- 甯武關:在今山西省甯武縣,地處呂梁山脈北端,控扼汾河與桑幹河分水嶺,地勢險峻。
- 偏頭關:位于山西省偏關縣,緊鄰黃河東岸,是明長城山西段的西端起點。
2.曆史背景
- 外三關屬于明代“外長城”防禦體系,與“内三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形成内外呼應的軍事屏障。
- 這些關隘主要用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尤其在明朝中後期,戰略地位顯著提升。
3.名稱争議
- 部分文獻(如、6)提到外三關位于河北,但結合權威資料和地理實際,主流觀點認為外三關在山西境内。可能因行政區劃變遷或文獻記載差異導緻混淆。
4.現狀與保護
- 雁門關于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甯武關和偏頭關也保留有部分明代城牆遺迹。
- 這些關隘不僅是曆史見證,也因《天龍八部》等文學作品廣為人知。
5.其他含義
- 需注意“外三關”在中醫中另指董氏奇穴的三個穴位(位于小腿外側),與軍事關隘無關。
外三關是明代山西外長城沿線的三大軍事要塞,承擔邊防重任,現為重要的曆史文化遺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外三關
外三關是指位于中國境内的鹦鹉洲、瓜州和陽關三個邊防關口。這些關口在古代是中原和西域之間的重要通道,也是中華文明與外部世界接觸的窗口。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外三關的拆分部首是“門”,拆分筆畫為“5+2+7”。
來源
外三關最早出現在《漢書·西域傳》中,是指通往西域的三個關口。
繁體
外三關的繁體寫法為「外三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外三關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形态與現代寫法相似。
例句
外三關是中原與西域交流的重要樞紐,對于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組詞
外洋、外交、外界、外貌、外號、三關、關口、關防
近義詞
邊關、邊防、邊境
反義詞
内陸、内關、内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