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如榴花的裙子。 元 王逢 《聽鄭廷美彈琴》詩:“榴裙蕙帶辭羅洞,玉佩珠瓔脫飛鞚。”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湖賞》:“銀塘風味,豈甘心叢林自栖。誰念我桃葉無緣,幸逢卿榴裙堪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榴裙裂破舞風腰,鸞鞾翦碎淩波靿。”
“榴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紅如榴花的裙子,源于石榴花的紅色特征。該詞在古代詩詞中常出現,例如:
在文學作品中,榴裙常被賦予女性柔美、豔麗的象征意義,例如用“石榴裙下”代指被女性魅力傾倒。
部分網絡解釋(如)提到“榴裙”比喻“外表堅硬内心柔軟的人”,這一說法可能混淆了“榴蓮”與“石榴”的意象。從權威文獻和詩詞用例來看,原意與榴蓮無關,建議以古典文學中的紅色裙裝含義為準。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詞注解。
《榴裙》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衣物紅色鮮豔、耀眼的顔色。
《榴裙》的拆分是“木”+“兒”+“巾”,共計10畫。
《榴裙》一詞最早見于文學作品《紅樓夢》,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繁體字為「榴裙」。
根據古代字典,「榴裙」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柳裙」。
她身上的榴裙色彩鮮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榴裙色(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紅色鮮豔的顔色)
榴紅(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紅色鮮豔的顔色)
暗淡(形容詞,用來形容顔色暗淡無光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