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如榴花的裙子。 元 王逢 《聽鄭廷美彈琴》詩:“榴裙蕙帶辭羅洞,玉佩珠瓔脫飛鞚。”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湖賞》:“銀塘風味,豈甘心叢林自栖。誰念我桃葉無緣,幸逢卿榴裙堪繫。”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榴裙裂破舞風腰,鸞鞾翦碎淩波靿。”
榴裙是漢語中一個富有詩意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朱紅色的裙子,常借代身着紅裙的女子,後引申為美女的代稱。該詞的文化内涵與古代服飾色彩、文學意象及曆史典故密切相關,具體解析如下:
色彩指代
“榴”指石榴,其花、果均為鮮明的朱紅色。古人以“榴”修飾“裙”,特指用石榴紅染制的裙裝,象征明豔華貴。唐代起石榴裙成為流行服飾,多見于宮廷與仕女裝扮。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第6卷,第157頁。
詞源考證
“榴裙”最早見于南北朝文獻,如《南史·齊郁林王何妃傳》載:“妃性躁,郁林王賜以石榴裙。”唐代詩詞中廣泛使用,如武則天《如意娘》“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987頁。
美女的象征
因紅色裙裝為年輕女子所尚,“榴裙”漸成女性代稱。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連鎖》:“見少女石榴裙下,蓮鈎如筍。”
來源: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16頁。
“拜倒榴裙下”典出
傳說唐玄宗命百官跪拜楊貴妃石榴裙,遂衍生“拜倒在石榴裙下”的成語,喻男子對女性的傾慕臣服。此典故強化了“榴裙”作為魅力符號的意象。
來源:周振甫《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第305頁。
當代語境中,“榴裙”仍保留古典韻味,多用于文學創作或修辭,如“榴裙飄飄”形容女子風姿綽約,或借指令人傾心的女性氣質。
“榴裙”從具體服飾演變為文化符號,承載着古代審美趣味與性别意象,其詞義演變反映了漢語詞彙的意象化特征與社會文化變遷的互動關系。
“榴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紅如榴花的裙子,源于石榴花的紅色特征。該詞在古代詩詞中常出現,例如:
在文學作品中,榴裙常被賦予女性柔美、豔麗的象征意義,例如用“石榴裙下”代指被女性魅力傾倒。
部分網絡解釋(如)提到“榴裙”比喻“外表堅硬内心柔軟的人”,這一說法可能混淆了“榴蓮”與“石榴”的意象。從權威文獻和詩詞用例來看,原意與榴蓮無關,建議以古典文學中的紅色裙裝含義為準。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詞注解。
百名白煮謗箧奔鲸庳側冰解雲散波紋補遺采榷操次澄湛塵韻酬賔賜沾貸死蕩陳登遊電埽刁婦釣玉二虎八咭高岸深谷格魯吉亞酣興黃硇砂荒腆歡昵鹘入鴉群價藩驕愚精刻靜言令色寬身勞動密集型連肩留連輪蹏麻帶滿臉春色悶悶鳴镝鳴顧配填憑記泣辜侵殘青青三次三寫成烏神注稅舍粟粒停課維那溫濕沃然五雅象王憲件閑口說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