沮愤的意思、沮愤的详细解释
沮愤的解释
沮丧愤懑。 宋 苏舜钦 《答马永书》:“予年四十矣,志於道亦有年,岂一旦受谴而并弃之,舍其所乐,自为沮愤,亦何益于事哉!”
词语分解
- 沮的解释 沮 ǔ 阻止:沮遏。 坏,败坏:沮丧(刵 )(失意,懊丧)。色沮。力竭功沮。 沮 ù 〔沮洳〕低湿的地带。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愤的解释 愤 (憤) è 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愤。愤悱(郁闷)。愤慨。愤怒。愤然。悲愤。激愤。愤恚。公愤。义愤填膺。愤世嫉俗。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沮愤(jǔ fèn)是汉语中一个形容情绪状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因受挫或失望而引发的悲愤交加的情绪,强调沮丧与愤懑交织的心理状态。
一、词义解析
- 沮(jǔ):本义指水名,引申为阻止、败坏、灰心失望。《说文解字》释“沮”为“水名”,后衍生出“止也”“坏也”之义(如《诗经·小雅》“何日斯沮”),形容意志消沉、情绪低落。
- 愤(fèn):指郁结于心、因不满而激动。《说文解字》注“愤”为“懑也”,即内心积郁的怒气(如《论语·述而》“不愤不启”),强调因不平之事激发的强烈情绪。
- 复合义:二字结合后,“沮愤”融合了“沮”的消沉失意与“愤”的激愤不平,特指因遭遇阻碍、失败或打击而产生的既沮丧又愤恨的复杂心境。
二、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明确收录“沮愤”为“沮丧愤懑”,例证可见于古代文献,如《新唐书·刘蕡传》描述士人“忠良既沮愤,奸邪愈得志”。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义为“懊恼愤恨”,强调因事与愿违引发的双重情绪反应。
-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指出“沮”含“颓丧”义,“愤”含“忿怒”义,复合词突出受挫后的心理冲突。
三、用法与语境
“沮愤”属书面语,多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 个人境遇:如事业受挫、理想破灭后的痛苦愤懑(例:“壮志未酬,心怀沮愤”)。
- 历史叙事:记载人物遭遇不公时的心理状态(例:“忠臣见谗,沮愤而卒”)。
- 文学表达:诗词中渲染悲愤交织的情感(如李贺《致酒行》“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隐含沮愤之情)。
四、近义词辨析
词语 |
核心差异 |
悲愤 |
侧重悲痛与愤怒,情感强度更高 |
怨愤 |
强调因怨恨而生愤,含指责义 |
沮丧 |
仅指灰心失望,无愤怒成分 |
愤懑 |
突出郁结于心,与“沮愤”最接近 |
五、古典文献例证
《后汉书·皇甫嵩传》载董卓专权时:“嵩为人臣,不能殉国,而沮愤发病,卒于家。”此处“沮愤”生动刻画了皇甫嵩因无力匡扶朝纲,忧愤成疾而终的状态。
参考文献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0年。
- 《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4年。
-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网络扩展解释
“沮愤”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词义解析
沮愤(jǔ fèn):指沮丧与愤懑交织的情绪,常用于描述因受挫或不满而产生的双重负面心理状态。
- 拆分字义:
- “沮”:本义为阻止、败坏,引申为情绪低落、颓丧(如“沮丧”)。
- “愤”:指因不满而激发的愤怒或怨恨(如“愤慨”“愤懑”)。
- 综合释义:两字结合,强调因外部压力或内心矛盾导致的既失落又愤恨的复杂情感。
例句与出处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献,如宋代苏舜钦《答马永书》中:
“予年四十矣,志於道亦有年,岂一旦受谴而并弃之,舍其所乐,自为沮愤,亦何益于事哉!”
此处作者以“沮愤”表达因受贬谪而产生的失意与愤懑之情。
使用场景
现代语境中,“沮愤”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表达,描述因挫折、不公或理想受挫引发的复杂情绪,例如:
- 事业受挫后的心理状态;
- 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的矛盾心境。
补充说明
- 近义词:愤懑、郁愤、悒愤。
- 反义词:畅快、欣然、豁达。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典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答马永书》原文,或结合古代汉语词典查阅相关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八分书白贲本资笔墨蚕蚀侧侧传序榱橑待年妇雕腊东海夫人都天教主恶限愤薄风帘分泌革枭诟讥光感应花洞子获咎击楫中流墐户襟剑矜勇灸頞旧约嫉怨开足马力款曲周至哭号老皇历泪干肠断牛皮排闲判官蓬荜生辉偏拥评述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巧不可阶樵薪庆跃请旨森严壁垒膳堂韶道省躬设容释卷守生耍趣私塾贪啬袒右调味品外方武圣翔风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