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指戲劇行當中的丑角。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傀儡子》:“後樂家翻為戲,其引歌舞有 郭郎 者,髮正秃,善優笑,閭裡呼為 郭郎 ,凡戲場必在俳兒之首也。”
(2).指木偶。 宋 劉克莊 《無題》詩之一:“郭郎線斷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 明 徐渭 《翠鄉夢》第二出:“避炎途趁太陽早涼,設計較如海洋鬥量。再簛舂白粱米糠,莫笑他郭郎袖長。”
“郭郎”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戲劇中的丑角與木偶角色
最初指戲劇行當中的丑角,尤以唐代傀儡戲中的“郭郎”形象為代表。據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郭郎為秃頭、善滑稽表演的角色,常在戲班中居首位。宋代詩詞中也沿用此意,如劉克莊《無題》以“郭郎線斷”比喻木偶戲的結束。
文學中的引申用法
宋代文人将其引入詩詞,借指滑稽或卑微的人物。例如吳潛詞中用“更郭郎、搖手消薄”描寫傀儡戲場景,暗含世事無常的感慨。
現代成語中的比喻義
部分詞典将其歸納為成語,形容人行為輕佻、不認真,可能源于對戲劇角色性格的引申。
注意:具體含義需結合文獻語境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樂府雜錄》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郭郎,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善于護衛、保護的男性。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阝”(阜,用于表示與城池有關的事物),右邊是“爻”(八卦之一,表示男性)。
郭郎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文獻中可以追溯到《杜甫集》中的一首《阿房宮賦》:“郭郎無力舞,當樓自引領。” 這裡的郭郎用來形容宮中衛士,意為他們保護皇宮的能力有限。
在繁體字中,郭郎仍然保持着相同的形狀和意義。
古時候,郭郎的寫法略有不同。《康熙字典》中收錄了古代多種寫法,包括郭方、郭戎、郭良等。這些寫法表達了當時不同人們對“防守”和“男性”特點的理解。
以下是一些使用郭郎的例句:
1. 作為一名郵遞員,他是親如郭郎的保護傘。
2. 他雖然個頭不高,但卻是個稱職的郭郎。
3. 這個國家的軍隊有很多郭郎,來保護國家的安全。
除了郭郎之外,還可以通過加上不同的修飾詞來組成其他詞語,例如郭郎虎将、郭郎山、郭郎守護等。這些詞語都強調了保護、守護的含義。
與郭郎相近義的詞語有護衛、保镖、衛士等,它們都表示保護的意思。
與郭郎相反義的詞語沒有一個明确的對應詞,因為郭郎本身就含有褒義的意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