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食品的豬腿的最上部。《水浒後傳》第三六回:“蠻女捧出兩個蹄膀、一隻熟鵝,大盤肉包子,斟上香雪酒。” 管桦 《老營長轶聞》:“這個大娘送來一籃子雞蛋,那個房東大爺送來一個大豬蹄膀。”
蹄膀是漢語中特指豬腿部位的常用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定義與結構 蹄膀指豬後肢的上半部分,即豬腿與身體連接的部位。北方常稱“肘子”,而江南、西南地區多稱“蹄膀”。前蹄膀(前肘)肉質更豐厚,後蹄膀(後肘)骨骼較大,烹饪時通常優先選用前蹄膀。
2. 地域文化與食用方式 作為傳統食材,蹄膀在中國各地菜系中廣泛應用:
3. 語言使用示例
補充說明:蹄膀的拼音為“tí bǎng”,部分方言中與“肘子”存在地域性差異。在選購時,前蹄膀因肉質更優而價格略高于後蹄膀。
《蹄膀》常用于描述動物的蹄子,特指畜禽腳趾之部分。
《蹄膀》的部首拆分為「⺍」和「⺼」,總共有18畫。
《蹄膀》來源于古代文字,是由部首「⺍」(足)和「⺼」(肉)組合而成。
繁體字「蹄膀」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代對于「蹄膀」的寫法可能有多種,其中一種寫法為「蹭梆」。不同曆史時期、地區和文化背景下,漢字的書寫會有所差别。
1. 農民拿着一把刀,正在給牛犍丸修剪蹄膀。
2. 這匹馬的蹄膀十分結實,適合長途跋涉。
3. 老農看着肥美的牛蹄膀,興奮地說道:“這可是一樁發財的寶貝啊!”
蹄膀的組詞有:馬蹄膀、牛蹄膀、豬蹄膀等。
近義詞:蹄、蹄子。
反義詞:趾、足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