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曲,曲折。形容物體彎曲的形狀角度。《荀子·宥坐》:“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 楊倞 注:“裾,與‘倨’同,方也。拘,讀為‘鉤’,曲也。其流必就卑下,或方或曲,必循卑下之理。”
“裾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出自《荀子·宥坐》:“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
該詞體現了古代漢語通過通假字(如“裾”通“倨”)表達抽象概念的特色,需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裾拘"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指的是束縛住衣袖或長衣下擺的帶子或繩索。
“裾拘”的部首分别是 "衣" 和 "手",其中 "衣" 為左手旁,"手" 為右手旁。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裾拘" 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鴻雁之什·雁之巢》中,形容獵人用繩子束縛住獵鷹的腳,使其無法飛翔。繁體字為 "襦拘"。
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繁瑣,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在古時候,"裾拘" 的寫法為:
衣字旁有3橫,表示片衣(右衣)。右邊的 "手" 字分為兩個部分,上部分寫成類似“戶”形狀,代表手臂,下部分寫成一折一撇的形狀,代表手指。
1. 他的裾拘松了,長袍的下擺拖到了地上。
2. 裾拘子太緊了,我都快捂不住手了。
"裾拘" 的組詞有:"解拘"(解除束縛)。
"裾拘" 的近義詞有:"縛"、"束縛"。
"裾拘" 的反義詞是:"自由"、"解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