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妄誇誕。陶,通“ 謟 ”。《荀子·榮辱》:“飾邪説,文姦言,為倚事,陶誕突盜,愓悍憍暴,以偷生反側於亂世之閒,是姦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 王先謙 集解引 王念孫 曰:“餘謂陶讀為謟,謟誕雙聲字,謟亦誕也。《性惡篇》曰:‘其言也謟,其行也悖。’謂其言誕也,即上所謂‘飾邪説,文姦言’也,作陶者借字耳。” 章炳麟 《非黃》:“世亂則賢愚掍。 黃宗羲 學術計會,出 顧炎武 下遠甚;守節不孫,以言亢宗,又弗如 王夫之 。然名與二君齊。其所以自旌式,散在《明儒學案》,陶誕而譁,非忮者莫之重。”
“陶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解析如下:
基本含義
讀音與構成
“陶誕”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形容言行脫離實際的誇飾或欺詐。其核心含義與“虛妄”緊密相關,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是否包含“欺詐”引申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荀子》及清代訓诂學著作。
陶誕(táo dàn)是一個常用的成語,代表着沒有根據、沒有依據的胡說八道。陶指的是陶鈞,意為淘洗淨淨,無雜質;誕指的是雜亂無章、混亂的樣子。因此,陶誕形容的是言語不經思索、毫無根據的胡言亂語。
陶誕的部首是阝(丨)和言(讠),其中阝指的是“邑”字部首,意為事務;言指的是“讠”字部首,意為語言。
陶誕共有6個筆畫,其中陶有3個筆畫,誕有3個筆畫。
陶誕這個詞最早見于《漢書·賈誼傳》:“嘗者竊聞之天下,非德非功,而能言之者有馀,此皆陶誕之人。”形容一些沒有根據、沒有根底的言論流傳甚廣。
在繁體中,陶誕被寫作「陶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陶誕的寫法為「陶亶」。陶的寫法同現代一樣,亶為19筆,表示雜亂無章。
1. 他的說法毫無根據,完全是陶誕之辭。
2. 不要聽信那些陶誕的傳言,謹慎對待信息。
3. 這位政客的陶誕言論引起了衆人的嘲笑。
- 陶醉:形容極度迷戀、沉迷其中。
- 陶冶:培養、錘煉個性、才能。
- 陶淵明: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農學家。
- 胡言亂語:形容隨意、沒有根據的胡說。
- 胡謅:無中生有,隨意編造。
- 信口開河:指毫無根據地滔滔不絕地說話。
- 明辨事實:認清真相,了解事實情況。
- 憑據有據:言行有依據,不隨意胡說。
- 論據充分:依據充足,有力地支持論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