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谶符命之書。《後漢書·方術傳序》:“故 王梁 、 孫鹹 ,名應圖籙,越登槐鼎之任。” 李賢 注:“ 光武 以赤伏符文,拜 梁 為大司空,又以讖文拜 孫鹹 為大司馬。”《舊唐書·儒學傳下·柳沖》:“ 唐公 名應圖籙,動以信義,豪傑響應,天所贊也。”
“圖籙”(tú lù)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圖”和“籙”構成,主要含義與古代符命、谶緯之書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圖籙”合指圖谶符命之書,即古代預言天命、帝王興衰的典籍。例如:
現代漢語中,“圖籙”一詞已不常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中。其近義詞包括“圖谶”“符命”等。
“圖籙”是古代結合圖示與符命的預言典籍,既承載政治象征意義,也與宗教文化密切相關。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舊唐書》等曆史文獻。
《圖籙》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圖中所載的蔔筮預測之書。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從上面的“圖”字可以看出它與繪畫、圖像有關,從下面的“籙”字則表示預測、蔔筮。
《圖籙》的部首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從上往下依次是“⺍”和“竹”。其中,“⺍”是一個獨立部首,表示“繩子”的形狀,也常用來表示與繩子相關的事物。而“竹”則表示竹子。
根據這兩個部首的信息,我們可以分别計算出《圖籙》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圖籙》是古代中國人通過繪制的蔔筮方法來預測吉兇禍福的一種書籍。它通常由蔔筮師根據蔔辭和卦象繪制而成。
在繁體字中,我們可以将《圖籙》寫作「圖籙」。相對于簡化字,繁體字更加保留了漢字的傳統形态,更接近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圖籙》為例,雖然部首和整體結構一緻,但筆畫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差異。這是因為漢字的書寫經曆了演變和曆史的積累,古代漢字的形态略有變化。
1. 據傳,這本《圖籙》中所載之蔔筮術可預測一個人的命運。
2. 他翻開《圖籙》,仔細查看卦象,試圖解讀未來的命運。
1. 蔔筮圖籙
2. 四柱八字圖籙
3. 預測圖籙
預測書、蔔筮書、卦書、蔔辭
實際、真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