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行節操之小者。《論語·子張》:“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邢昺 疏:“大德之人,謂上賢也。所行皆不越法則也;小有德者,謂次賢之人,不能不踰法,有時踰法而出,旋能入守其法,不責其備,故曰可也。”《禮記·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鄭玄 注:“小德川流,浸潤萌芽,喻諸侯也;大德敦化,厚生萬物,喻天子也。” 朱熹 集注:“小德者,全體之分;大德者,萬殊之本。”《宋書·禮志四》:“自 漢 興已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
“小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小德”由“小”(謙遜、細微)和“德”(品德、修養)組成,指言行謙和、舉止得體且具備良好品德的人。在《論語·子張》中,孔子提出“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意為大原則不可逾越,小節上稍有出入是可以寬容的。
經典出處與哲學内涵
引申含義
現代用法與寓意
反義詞與關聯概念
若需進一步了解經典原文或例句,可參考《論語》《禮記》相關章節,或查閱、的完整内容。
《小德》是一個中文詞語,表示一個人為人處世時所表現出來的謙虛、隨和、守規矩等良好品質。這個詞常常用來描述一個人的為人行事,特别是在與他人交往中所展現的主觀意識和道德規範。
《小德》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小”和“彳”。其中,“小”是個獨體字,表示大小,它的筆畫數是3;而“彳”是個偏旁部首,表示行走,它的筆畫數是3。總共兩個部首組成《小德》,總筆畫數是6。
《小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在《爾雅》、《說文解字》等古代字典中有所記載。在繁體字中,小德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小德的構字方式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古人在紙張上運用毛筆進行書寫時,以類似的筆畫順序和結構寫下這個字。
1. 他年紀輕輕卻懂得尊重長輩,真是個小德之人。
2. 她的謙和舉止和善良的品性,赢得了大家的喜愛,真是個小德楷模。
3. 在處理糾紛時,他總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則,表現出了他的小德修養。
組詞:小德楷模、小德修養、小德之人
近義詞:謙虛、和善、有禮貌
反義詞:無德、粗魯、傲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