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長紙短”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qíng cháng zhǐ duǎn,主要用來形容情意深長,難以通過簡短的信紙完全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一成語通過“情”與“紙”的對比,生動刻畫了情感表達的深度與載體的局限性,是中文裡極具詩意的表達方式。
《情長紙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情感表達的千言萬語比起紙上寫的幾句話來說是微不足道的。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中國文人坐談生活和情感的方式,特别是在紙張十分珍貴且稀缺的時代。
拆分部首和筆畫:情(心部,9畫)、長(長部,8畫)、紙(纟部,7畫)、短(石部,5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文人楊慎,他在《過秦論》中寫到:“國有時亂,将有事于秦者,挾書以行,願似孟嘗君之事而效之。于是引而讀之,竟不啻孟嘗君之行也。此言何謂也?其秦矣。”楊慎的意思是,在古代,人們為了傳達重要而緊急的信息,往往寫信并親自遞送,以傳遞自己的真誠和關心。這種将真情實感寫在紙上的方式,無法與自己的實際行動相比較,顯得微不足道。
在繁體字中,情長紙短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情為例,古代漢字中的情字由左右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讠為證據的字義,右邊的心為字的音義。長字是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面的長部表示字義,下面的尺(或丈)部表示音義。紙字是由纟部表示,表示字義為線、繩,而短字由石部表示,表示字義為短。所以可以看出,古代的漢字寫法更注重字形與字義的對應。
例句:她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把自己的感情和心意表達出來,因為她知道“情長紙短”。
組詞:情感、長久、缺紙、短視等。
近義詞:情深意長、言多必失、紙上談兵。
反義詞:實事求是、行動勝于言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