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腸疸”。中醫指闌尾炎。 漢 張仲景 《金匮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軍吏 李成 苦欬,晝夜不寐, 佗 以為腸癕,與散兩錢服之。”《三國志·魏志·華佗傳》作“腸臃”。
腸癰是中醫病名,指腸道發生的癰腫類疾病,對應西醫的急腹症範疇,主要包括急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等。以下是綜合解釋:
腸癰在中醫理論中屬于外科急症,因熱毒、瘀血壅滞腸道引發,以右下腹疼痛、壓痛及肌緊張為核心表現。西醫對應疾病中,約90%以上為急性闌尾炎,部分可能涉及腸穿孔或腸梗阻。
西醫診斷為急性闌尾炎時,血常規可見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升高,B超/CT可顯示闌尾腫脹或膿腫形成()。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如經典方劑大黃牡丹湯();西醫則需根據病情選擇抗生素或手術切除。
以上信息綜合了中醫理論及現代醫學認識,具體診療需結合臨床檢查。
腸癰是一個中醫術語,指的是腸道發生的感染性疾病。它是由細菌或其他微生物進入腸道引起的炎症反應,通常包括腹痛、腹瀉、發熱等症狀。
腸癰的拆分部首是疒部和刀部。
腸癰的筆畫數為12畫。
腸癰這個詞來源于中醫理論,用于描述腸道發生的炎症性疾病。
腸癰的繁體字為腸癰。
在古時候,腸癰的漢字寫作腸癰。
1. 他昨晚突然感到劇痛,去醫院檢查發現是腸癰。
2. 這種食物中毒很可能導緻腸癰的發生。
組詞:腸胃、癰疽、腸系膜炎。
近義詞:腸炎、腸胃炎。
反義詞:腸道健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