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經過腌制并用荷葉包裹而成的便于貯藏的魚食品。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魚鲊》:“作裹鮓法:臠魚,洗訖,則鹽和糝。十臠為裹,以荷葉裹之,唯厚為佳,穿破則蟲入。不復須水浸、鎮迮之事。隻三二日便熟,名曰‘曝鮓’。荷葉别有一種香,奇相發起香氣,又勝凡鮓,有茱萸、橘皮則用;無亦無嫌也。”參見“ 裹鮓帖 ”。
(2). 晉 王羲之 《裹鲊帖》的省稱。 元 趙孟頫 《論書》詩:“《裹鮓》若能長住世, 子鸞 未必可驚人。”
“裹鲊”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指用荷葉包裹腌制的魚制品,屬于古代貯藏食物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将魚切塊,用鹽和糝(谷物碎粒)混合腌制後,以荷葉包裹密封,防止蟲蛀或變質。這種工藝在《齊民要術》中有詳細記載,具有防腐保鮮的作用,且荷葉的香氣能賦予魚肉獨特風味。
特指晉代王羲之的《裹鲊帖》。此帖是王羲之的書法名作之一,元代趙孟頫曾評價其藝術價值。後人常以“裹鲊”作為該帖的簡稱。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資料(如)提到“裹鲊”被引申為成語,形容“事物緊密相連”,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比喻有關,需謹慎使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裹鲊帖》的書法細節或古代食品腌制工藝,可查閱《齊民要術》或書法典籍。
《裹鲊》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包裹魚肚子裡的魚卵。它表示用魚肚子包裹魚卵以保護和保存的行為。
根據《康熙字典》,《裹鲊》的“裹”字的部首是衣,筆畫數為12;而“鲊”字的部首是魚,筆畫數為12。
《裹鲊》一詞的來源并不十分明确。繁體形式為「裹鮓」,在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可能更常見。但是,在普通話和現代漢字活動中,通常使用簡體字形式「裹鲊」。
在古代,「裹鲊」的漢字寫法可能是不同的。然而,古代的寫法已經不太常見了,對于現代使用來說不太重要。
這是一些例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裹鲊」一詞的用法:
與「裹鲊」相關的一些組詞有:
由于「裹鲊」是一個較為特定的詞彙,很難找到與之完全相同意思的近義詞。然而,反義詞可以是「分開」或「散開」,表示不再将魚卵包裹在魚肚子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