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裹鲊的意思、裹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裹鲊的解釋

(1).經過腌制并用荷葉包裹而成的便于貯藏的魚食品。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魚鲊》:“作裹鮓法:臠魚,洗訖,則鹽和糝。十臠為裹,以荷葉裹之,唯厚為佳,穿破則蟲入。不復須水浸、鎮迮之事。隻三二日便熟,名曰‘曝鮓’。荷葉别有一種香,奇相發起香氣,又勝凡鮓,有茱萸、橘皮則用;無亦無嫌也。”參見“ 裹鮓帖 ”。

(2). 晉 王羲之 《裹鲊帖》的省稱。 元 趙孟頫 《論書》詩:“《裹鮓》若能長住世, 子鸞 未必可驚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裹鲊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裹”和“鲊”兩部分組成,其含義可從字源、構詞及曆史用法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本義指用布、紙等物包纏或覆蓋物體,引申為包紮、包裹的動作。《說文解字》釋為“纏也”,強調外部的包覆行為。

  2. 指用鹽、米粉等腌制的魚類食品,古代亦泛指發酵腌制的肉食。《集韻》注:“鹽漬魚也”,凸顯其加工工藝。

二、複合詞釋義

裹鲊特指将魚肉等食材用荷葉、箬葉等包裹後進行腌制或發酵的古代食品加工方法。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1. 物理包裹:以植物葉片包裹食材以隔絕空氣,形成密閉環境。
  2. 生化加工:通過鹽漬、發酵等工藝延長保存時間并形成特殊風味,屬古代防腐儲存技術。

三、文化背景與文獻例證

此法盛行于唐宋時期,常見于飲食記載:

四、現代引申義

在當代語境中,“裹鲊”可引申為:

  1. 文化符號:象征傳統飲食智慧,體現古人利用自然材料保存食物的創造力。
  2. 烹饪術語:部分地方菜系仍沿用“荷葉粉蒸魚”等類似工藝,承襲古法精髓。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第12卷,第143頁)
  2. 王力. 古漢語字典[M]. 中華書局, 2000. (第321頁“鲊”字條)
  3. 尚秉和. 曆代社會風俗事物考[M]. 中國書店, 2001. (卷十五“飲食篇”)

網絡擴展解釋

“裹鲊”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

一、傳統食品

指用荷葉包裹腌制的魚制品,屬于古代貯藏食物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将魚切塊,用鹽和糝(谷物碎粒)混合腌制後,以荷葉包裹密封,防止蟲蛀或變質。這種工藝在《齊民要術》中有詳細記載,具有防腐保鮮的作用,且荷葉的香氣能賦予魚肉獨特風味。

二、書法作品

特指晉代王羲之的《裹鲊帖》。此帖是王羲之的書法名作之一,元代趙孟頫曾評價其藝術價值。後人常以“裹鲊”作為該帖的簡稱。

補充說明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資料(如)提到“裹鲊”被引申為成語,形容“事物緊密相連”,但此用法在其他權威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與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比喻有關,需謹慎使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裹鲊帖》的書法細節或古代食品腌制工藝,可查閱《齊民要術》或書法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暗考變卦辯言筆奏采覽蠶叢路車輛呈報趁時綽有餘裕萼片反面文章風張風勢梏桎駭色寒藻潢飾華域狐丘攪散裓子稽防驚津旌賞矜懻久旱逢甘雨垃圾箱類别斂色林泉計六将軍鑼經緑橘漫反射綿絨難免箧匮青令清癖青阙清顯秋晏欋推取庸任放三獻官飾法水漫金山速斷炭盆套子剔牙杖圍城打援相挺響效顯宦閑衣小寶貝枭群屓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