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扯斷結冠的帶。據漢劉向《說苑.複恩》載:楚莊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燈燭滅。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絕其冠纓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絕纓之人。王不從令群臣盡絕纓而上火盡歡而罷。後三年晉與楚戰有楚将奮死赴敵卒勝晉軍。王問之始知即前之絕纓者。後遂用作寬厚待人之典。2.用以形容男女聚會不拘形迹。
1.扯斷結冠的帶。據 漢 劉向 《說苑·複恩》載: 楚莊王 宴群臣,日暮酒酣,燈燭滅。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絕其冠纓,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絕纓之人。王不從,令群臣盡絕纓而上火,盡歡而罷。後三年, 晉 與 楚 戰,有 楚 将奮死赴敵,卒勝 晉 軍。王問之,始知即前之絕纓者。後遂用作寬厚待人之典。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絶纓盜馬之臣赦, 楚 趙 以濟其難。” 唐 陳子昂 《座右銘》:“ 秦穆 飲盜馬, 楚 客報絶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錢起》:“況賓無絶纓之嫌,主無投轄之困。”
2.用以形容男女聚會,不拘形迹。 宋 柳永 《迎新春》詞:“香徑裡,絶纓擲果無數。” 清 無名氏 《韻香傳》:“絶纓錯舃,紙醉金迷,蔔晝蔔夜,歡樂未央。”
「絶纓」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典故背景:據《說苑·複恩》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宴請群臣時,燈燭突然熄滅。有人趁機拉扯王後的衣帶,王後扯下此人冠纓(系帽的帶子)并告知楚莊王,要求追查。楚莊王卻命所有臣子扯斷冠纓後再點燃燈火,保全了此人的尊嚴。三年後,晉楚交戰時,一名将領拼死殺敵助楚獲勝,莊王得知此人正是當年被寬恕的“絕纓者”。
引申義:此典故成為君王或上位者“寬厚容人”的代稱,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文學化引申:在詩詞中,“絶纓”被引申為男女宴飲時不拘禮節、縱情歡樂的場景。例如:
該詞兼具曆史典故的教化意義與文學意象的雙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更深入的文獻例證,可參考《說苑》《唐才子傳》等古籍。
《絶纓》(jue2 ying1)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戰死沙場,馬缰繩斷裂。
《絶纓》由兩個部首組成:纟(纖維部)和缶(飯勺部)。它總共由11個筆畫構成。
《絶纓》最初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來描述戰争中勇敢的士兵,在戰鬥中英勇犧牲的情景。
《絶纓》的繁體字為「絕纓」。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差異,包括《絶纓》。根據古代的寫法,「纓」的右邊部分曾經用「纟缶」取代「缶」,形成「㝵」的寫法。
1. 他與敵人激戰至死,最終結局是絕纓沙場。
2. 勇士們駕馭戰馬,飛馳沙場,不畏犧牲和絕纓。
1. 纓織:織制馬缰繩。
2. 纓裝:佩戴在帽子上的飾帶。
3. 纓帽:配以馬缰繩裝飾的帽子。
1. 絕命:指生死攸關,決定性的戰鬥。
2. 絕塵:形容馬匹奔跑時速度極快,仿佛飛在塵土之上。
1. 生還:指在戰鬥或災難中幸存下來。
2. 安享:指平安無事,安逸享受生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