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扯斷結冠的帶。據漢劉向《說苑.複恩》載:楚莊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燈燭滅。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絕其冠纓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絕纓之人。王不從令群臣盡絕纓而上火盡歡而罷。後三年晉與楚戰有楚将奮死赴敵卒勝晉軍。王問之始知即前之絕纓者。後遂用作寬厚待人之典。2.用以形容男女聚會不拘形迹。
1.扯斷結冠的帶。據 漢 劉向 《說苑·複恩》載: 楚莊王 宴群臣,日暮酒酣,燈燭滅。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絕其冠纓,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絕纓之人。王不從,令群臣盡絕纓而上火,盡歡而罷。後三年, 晉 與 楚 戰,有 楚 将奮死赴敵,卒勝 晉 軍。王問之,始知即前之絕纓者。後遂用作寬厚待人之典。 三國 魏 曹植 《求自試表》:“絶纓盜馬之臣赦, 楚 趙 以濟其難。” 唐 陳子昂 《座右銘》:“ 秦穆 飲盜馬, 楚 客報絶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錢起》:“況賓無絶纓之嫌,主無投轄之困。”
2.用以形容男女聚會,不拘形迹。 宋 柳永 《迎新春》詞:“香徑裡,絶纓擲果無數。” 清 無名氏 《韻香傳》:“絶纓錯舃,紙醉金迷,蔔晝蔔夜,歡樂未央。”
“絶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源自曆史故事,指代寬宏大量、不計他人過失的行為。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釋義
“絶纓”最早見于漢代劉向《說苑·複恩》,指宴飲中因燈滅而有人拉扯美人衣飾,導緻帽纓(古代冠帽的帶子)斷裂。楚莊王未追究此事,後得此人在戰場上舍命相報。後世引申為“寬容待下,不究小過”的德行。
二、典故詳述
典故記載:楚莊王宴群臣時,命美人敬酒,燭滅後有人牽美人衣,美人斷其纓并告狀。楚莊王卻令衆臣皆斷纓再燃燭,以保全犯錯者顔面。後該臣于戰場上五戰五勝以報恩。此故事成為“絶纓”的出處。
三、語義演變
從具體事件發展為抽象品德象征,現代多用于文學與曆史評論領域,強調領導者容人之量帶來的正向反饋機制。如《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一回即用此典喻君臣之義。
四、用法示例
作謂語或定語,常見于褒義語境。例:“絶纓之德,古今稱頌”“領導者當有絶纓之量”。在詩詞中亦見化用,如“絶纓會上今猶記”(明·李夢陽詩)。
「絶纓」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典故背景:據《說苑·複恩》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宴請群臣時,燈燭突然熄滅。有人趁機拉扯王後的衣帶,王後扯下此人冠纓(系帽的帶子)并告知楚莊王,要求追查。楚莊王卻命所有臣子扯斷冠纓後再點燃燈火,保全了此人的尊嚴。三年後,晉楚交戰時,一名将領拼死殺敵助楚獲勝,莊王得知此人正是當年被寬恕的“絕纓者”。
引申義:此典故成為君王或上位者“寬厚容人”的代稱,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文學化引申:在詩詞中,“絶纓”被引申為男女宴飲時不拘禮節、縱情歡樂的場景。例如:
該詞兼具曆史典故的教化意義與文學意象的雙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更深入的文獻例證,可參考《說苑》《唐才子傳》等古籍。
包席螭桷春眠打光棍代庸盜穴達幽電磁振蕩吊打鼎铉逗節成枝督工厄裡倪厄斯反悔繁茂鳳凰翹風雨晦暝浮蒸鬼吒狼嚎集萃界斷節性雞嗉卷握軍牢句曲磕詐雷車棱官迷糊母君沛發骈馳牽蘿補屋錢限凄迷輕工業七女池鵲術曲女城屈沱屈招桑門劍剩下室奉侍祭施受實數殊群蜀莊私單私槖算草所得挑選停絶萬籁無愧淆亂歇後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