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 印度 著名古都。為 戒日王 都城。梵名 羯若鞠阇 。 晉 法顯 《佛國記》作 罽饒夷城 。今名 卡瑙季 ,位于 恒河 與 卡裡河 合流處。佛教傳說故事,國王 梵授 有百女,儀貌妍雅,時有 大樹仙人 往見王求婚,除稚女外,皆不應聘,仙人惱怒,惡咒九十九女,悉令腰曲形毀,畢世無婚。其後諸女果背伛,因更名王城為 曲女城 。參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闍國》、 宋 法雲 《翻譯名義集·羯若鞠闍》。
曲女城是古印度著名都城,其解釋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曲女城是戒日王朝(公元612-1018年)的都城,梵文名羯若鞠阇(Kanyakubja),意譯為"妙童女城"。現為印度北方邦卡瑙傑縣(Kannauj)的城鎮,位于恒河西岸,地理坐标北緯27.04度、東經79.90度。
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國王梵授有百女,仙人求婚遭拒後詛咒九十九女駝背,故稱"曲女城"。傳說細節如下:
公元7世紀達到鼎盛,玄奘到訪時記載其"城隍堅峻,台閣相望",有伽藍(佛寺)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商貿繁榮且文化多元。
該城在漢譯佛典中有多種名稱:
注:以上内容綜合佛教傳說與曆史記載,實際名稱來源可能包含神話色彩。需結合考古與文獻進一步考證。
《曲女城》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曲女之城”,通常用來形容一個處于陰謀和算計中的女子所住的城市。
《曲女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曲”、“女”和“城”,其中“曲”為首部,表示彎曲、屈曲的意思;“女”為旁部,表示女性;“城”為末尾部分,表示城市。整個詞組共有11畫。
《曲女城》這個詞來自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列子·湯問》中的一段描述,後來成為文人學者引用和演義的詞彙。對應的繁體字為「曲女城」。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曲女城》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曲女城」。
1. 在這個《曲女城》中,她巧妙地掌控着每個人的命運。
2. 他被這座《曲女城》所迷住,始終無法自拔。
組詞方面,可以根據《曲女城》的意思和拆分部首、詞性等特點進行組詞,如:曲線、女人、城鎮、城堡等。
近義詞:計策城、奸雄城
反義詞:清廉城、平安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