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 印度 著名古都。為 戒日王 都城。梵名 羯若鞠阇 。 晉 法顯 《佛國記》作 罽饒夷城 。今名 卡瑙季 ,位于 恒河 與 卡裡河 合流處。佛教傳說故事,國王 梵授 有百女,儀貌妍雅,時有 大樹仙人 往見王求婚,除稚女外,皆不應聘,仙人惱怒,惡咒九十九女,悉令腰曲形毀,畢世無婚。其後諸女果背伛,因更名王城為 曲女城 。參閱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闍國》、 宋 法雲 《翻譯名義集·羯若鞠闍》。
曲女城是古代印度曆史名城梵文名稱"羯若鞠阇"(Kanyākubja)的漢譯名,今稱卡瑙傑(Kanauj),位于恒河與卡利河交彙處。該名稱源于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記載的傳說:國王梵授因觸怒仙人遭詛咒,其女身形扭曲而得名"曲女",後在此建城。
作為公元7世紀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都城,曲女城在玄奘《大唐西域記》中被描述為"城隍堅峻,台閣相望",是當時佛教與學術中心。玄奘曾在此參加戒日王舉辦的"無遮大會",參與佛學辯論,此事件被收錄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五。
現代考古發現證實,該城遺址包含大量佛教寺院遺迹與銘文碑刻。印度曆史學家R.S. Tripathi在《北印度古代史》中指出,曲女城鼎盛時期占地約5.6平方公裡,城牆周長約8公裡,設有72座城門。中國學者季羨林在《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考證,"羯若鞠阇"的梵語本意為"妙音之城",可能與當地盛行音樂文化相關。
曲女城是古印度著名都城,其解釋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曲女城是戒日王朝(公元612-1018年)的都城,梵文名羯若鞠阇(Kanyakubja),意譯為"妙童女城"。現為印度北方邦卡瑙傑縣(Kannauj)的城鎮,位于恒河西岸,地理坐标北緯27.04度、東經79.90度。
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國王梵授有百女,仙人求婚遭拒後詛咒九十九女駝背,故稱"曲女城"。傳說細節如下:
公元7世紀達到鼎盛,玄奘到訪時記載其"城隍堅峻,台閣相望",有伽藍(佛寺)百餘所、僧徒萬餘人,商貿繁榮且文化多元。
該城在漢譯佛典中有多種名稱:
注:以上内容綜合佛教傳說與曆史記載,實際名稱來源可能包含神話色彩。需結合考古與文獻進一步考證。
阿輸迦拜教蔽闇辨察變様變造不今不古不彰材分長生殿逞筆嗔恚心沖沖傳召蠢漢純仁磁化蹲蹲打話丹紫盜火倒暈大小宋登齋二忌法蘭西第一帝國廢舉國曆過陰戶等互物铗子進望卷層雲伉俍刻瑑類志靈丹镏金貌敬迷藏明習冥顯排年平展棄暗投明謙言情不自勝棄僞從真镕鑒施振黍稭松根淘洗無稱吳藍詳謹象鍪媟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