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絶缨的意思、絶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絶缨的解释

1.扯断结冠的带。据汉刘向《说苑.复恩》载: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晋与楚战有楚将奋死赴敌卒胜晋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后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2.用以形容男女聚会不拘形迹。

详细解释

1.扯断结冠的带。据 汉 刘向 《说苑·复恩》载: 楚庄王 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 晋 与 楚 战,有 楚 将奋死赴敌,卒胜 晋 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后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絶缨盗马之臣赦, 楚 赵 以济其难。” 唐 陈子昂 《座右铭》:“ 秦穆 饮盗马, 楚 客报絶缨。”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钱起》:“况宾无絶缨之嫌,主无投辖之困。”

2.用以形容男女聚会,不拘形迹。 宋 柳永 《迎新春》词:“香径里,絶缨掷果无数。” 清 无名氏 《韵香传》:“絶缨错舃,纸醉金迷,卜昼卜夜,欢乐未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絶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典故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源自历史故事,指代宽宏大量、不计他人过失的行为。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一、词源与释义

“絶缨”最早见于汉代刘向《说苑·复恩》,指宴饮中因灯灭而有人拉扯美人衣饰,导致帽缨(古代冠帽的带子)断裂。楚庄王未追究此事,后得此人在战场上舍命相报。后世引申为“宽容待下,不究小过”的德行。

二、典故详述

典故记载:楚庄王宴群臣时,命美人敬酒,烛灭后有人牵美人衣,美人断其缨并告状。楚庄王却令众臣皆断缨再燃烛,以保全犯错者颜面。后该臣于战场上五战五胜以报恩。此故事成为“絶缨”的出处。

三、语义演变

从具体事件发展为抽象品德象征,现代多用于文学与历史评论领域,强调领导者容人之量带来的正向反馈机制。如《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一回即用此典喻君臣之义。

四、用法示例

作谓语或定语,常见于褒义语境。例:“絶缨之德,古今称颂”“领导者当有絶缨之量”。在诗词中亦见化用,如“絶缨会上今犹记”(明·李梦阳诗)。

网络扩展解释

「絶缨」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典故来源与宽厚待人之义

典故背景:据《说苑·复恩》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宴请群臣时,灯烛突然熄灭。有人趁机拉扯王后的衣带,王后扯下此人冠缨(系帽的带子)并告知楚庄王,要求追查。楚庄王却命所有臣子扯断冠缨后再点燃灯火,保全了此人的尊严。三年后,晋楚交战时,一名将领拼死杀敌助楚获胜,庄王得知此人正是当年被宽恕的“绝缨者”。

引申义:此典故成为君王或上位者“宽厚容人”的代称,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二、形容男女聚会的无拘无束

文学化引申:在诗词中,“絶缨”被引申为男女宴饮时不拘礼节、纵情欢乐的场景。例如:


该词兼具历史典故的教化意义与文学意象的双重内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更深入的文献例证,可参考《说苑》《唐才子传》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卑辞重币褊短避殿冰绢忏洗床衽出色鼎昌蹲点恶林法规伐山语怫逆改观宫娃轨训合伴戋帛监护人禁闼进卮计枢军条举族刊石駃疾兰桂连株丽葩眉雪陌面不相识内韄譬方呛劲癄瘁契慕青蓼人琴两亡润笔资三申商侣擅业深锢识性水木匠慆慆亭曈同灰通课司外第万年吉地伍伯武梁祠画像详窥萧史下诏犀导谐附协合锡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