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朝 之一。鮮卑族 拓跋珪 自立為 代王 ,國號 魏 ,亦稱 北魏 、 拓跋魏 、 元魏 。為區别于以前之 三國 魏 ,故史稱 後魏 (公元386年-557年)。
關于“後魏”的詳細解釋如下:
“後魏”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政權之一,由鮮卑族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國號為“魏”。為區别于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史稱“後魏”或“北魏”。
後魏是鮮卑族漢化的重要轉折點,其制度(如均田制)對隋唐影響深遠,同時促進了民族融合與佛教文化傳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事件或人物,可參考來源:(漢典)、(北魏王朝建立)、(遷都與改革)、(别稱解釋)等。
《後魏》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後”和“魏”,共有十五個筆畫。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它的繁體形式為「後魏」。
“後”是一個廣義的意思,表示在某個時間點之後或在某個事件之後。而“魏”指的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朝代,即北魏,這個朝代存在于公元386年至534年之間。
因此,《後魏》在漢字詞語中的意思就是指北魏朝廷滅亡之後的時期,即這段時間内的曆史時代。
在繁體字中,後魏的寫法為「後魏」。繁體字中的「後」和簡體字中的「後」表示的意思相同,都表示在某個時間點之後或在某個事件之後。而「魏」則依然表示北魏朝代。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古時漢字的「後」字寫作「亥後」。而在古代對于「魏」字的寫法較多,常見的有「隗」和「衞」等寫法。
在後魏時期,北魏朝廷瓦解,這片土地陷入了一片混亂。
後魏時期的政權更疊導緻社會發展出現了重大變化。
後魏的組詞有:後魏時期、後魏朝廷。
與後魏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晚魏、北魏。
後魏的反義詞是前魏,表示北魏朝廷成立之前的曆史時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