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無意義的死。《晏子春秋·問上十九》:“若言不見用,有難而死之,是妄死也。” 宋 秦觀 《臧洪論》:“妄死之與苟生,其失一也。”
“妄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無意義的死亡”,通常帶有對生命價值輕率舍棄的批判性。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妄死”由“妄”(胡亂、不合理)和“死”組合而成,字面意為“輕率或不合理的死亡”,強調死亡的毫無意義性。例如《晏子春秋》提到:“若言不見用,有難而死之,是妄死也”,即若建議未被采納卻赴死,屬于無意義的犧牲。
現代漢語中,“妄死”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研究或對曆史事件的評價中。例如讨論曆史人物是否因盲目效忠而“妄死”。
“妄死”一詞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生命價值的理性态度,反對無意義的犧牲。其内涵與儒家“舍生取義”形成對比,強調死亡需有正當性和必要性。如需更深入探讨,可參考《晏子春秋》及宋代相關論著原文。
妄死是一個漢字詞彙,包含了“妄”和“死”兩個字。下面将分别對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進行介紹。
妄:女字旁(女)+亡字底(亡),共8畫。
死:歹旁(歹)+一字底(一),共6畫。
妄:字形演變自象形的“兀”,原指頭發粗亂,引申為意志不定、無法無天。
死:象形字,表示人的軀體完全停止生命活動。
繁體字沒有特定的形式。
由于曆史演變,妄死在古代可能有不同的寫法。
他完全妄死地相信他的計劃會成功。
她因為絕望而妄死。
妄自菲薄、妄圖、妄想、自大妄為
妄念、妄想、妄求、妄圖
明智、現實、理性、謹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