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膠東大鼓的意思、膠東大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膠東大鼓的解釋

[Jiaodong dagu-ballad singing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a small drum] 曲藝的一種。流行于山東膠東半島沿海諸縣。唱腔為闆腔體結構,分北、東、南三路。表演形式靈活,一般是演員擊書鼓、鋼闆演唱,以三弦、二胡伴奏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膠東大鼓是山東省膠東半島的傳統曲藝形式,屬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一、曆史起源

  1. 起源時間:創始于清嘉慶年間(約1796-1820年),由鄒縣石元朗創立“石門”流派,迄今已有200餘年曆史。另有記載稱其萌芽于乾隆初年(約1736年),距今約260年。
  2. 早期名稱:初名“盲人調”,因早期表演者多為盲人,且兼具說書與占卜功能。
  3. 定名與發展:1942年抗日根據地改革盲藝人組織,梁前光融合多地唱腔形成“梁派大鼓”,1949年正式定名“膠東大鼓”。

二、藝術特色

  1. 表演形式:以說唱為主,一人或兩人配合,使用書鼓、鋼闆(月牙形與長方形)擊節,三弦、二胡伴奏。
  2. 音樂結構:闆腔體七聲宮調式,主要闆式包括起腔、二闆、平腔、落闆等,唱詞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
  3. 風格特點:語言生動,鄉土氣息濃郁,兼具高亢明快(北路)、質樸說唱(東路)、融合戲曲元素(南路)等流派特色。

三、流派分布

四、社會價值與現狀

  1. 曆史貢獻:抗日戰争時期,盲藝人通過改編曲目宣傳抗日,如《打大黃家》等作品。
  2. 傳承危機:目前僅存少數傳承人,如萊陽市僅6人組成的宣傳隊。
  3. 保護措施:被列入煙台市級非遺名錄,開展培訓班推動活态傳承。

五、定義總結

膠東大鼓是流行于山東膠東半島的鼓曲藝術,以闆腔體唱腔、說唱結合為特征,分北、東、南三路,兼具曆史價值與地域文化特色,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曲目或當代傳承案例,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詳細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膠東大鼓

膠東大鼓是中國膠東地區的傳統曲藝形式,是一種結合了歌唱、表演和擊鼓的藝術形式。膠東大鼓的音樂節奏獨特,表演形式豐富多樣,通常由一名或多名演員表演,以鼓點、拍子和歌唱傳遞戲劇情節和表達情感。

詞義解析

膠東大鼓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膠東地區傳承至今的大鼓藝術形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膠(膽旁、日)+ 東(一字蛇足、丨、一字蛇足)+ 大(大字頭、 一丨、一)+ 鼓(音旁、士)

來源

膠東大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發展于山東膠東地區。據傳,膠東大鼓最初源于農民和漁民間的娛樂活動,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具有戲劇性質的演出形式。

繁體

膠東大鼓

古時候漢字寫法

膠東大鼓

例句

他們通過膠東大鼓的演出,向觀衆展示了膠東地區的傳統文化。

組詞

膠東、膠東地區、大鼓、藝術形式、音樂節奏、表演形式、鼓點、拍子、歌唱、戲劇情節、表達情感

近義詞

山東大鼓、東膠大鼓

反義詞

其他曲藝形式,如相聲、評書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