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竄身的意思、竄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竄身的解釋

藏身。 唐 崔峒 《劉展下判官相招以詩答之》:“竄身如有地,夢寐見明君。” 宋 葉適 《取燕一》:“今 天祚 地喪於外,位奪於内,竄身 夾山 ,死亡朝夕,其國滅矣。” 清 鄧顯鶴 《<船山遺書>目錄序》:“先生竄身 猺峒 ,絶迹人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竄身"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動詞性短語,其核心含義指隱藏身體以逃避災禍或追捕。該詞由"竄"(逃避、躲藏)和"身"(身體)兩個語素複合構成,常見于古代文獻及現代仿古語境。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說文解字》将"竄"訓為"墜也",本義指鼠類逃入穴中,後引申為逃亡隱匿之意。《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列舉了三條義項:①藏身;②托身;③猶置身,其中第一義項為最常用義。現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書面語詞,釋義為"逃匿藏身"。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竄身"經曆了以下發展脈絡:

  1. 原始義:動物本能性的藏匿行為,如《後漢書·張衡傳》"竄身幽薮"
  2. 擴展義:人類為避禍的主動隱藏,如柳宗元《祭穆質給事文》"竄身瘴疠"
  3. 抽象義:引申指精神層面的逃避現實,如現代用例"竄身于幻想世界"

該詞的典型句法特征包括:

北京大學CCL語料庫顯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為0.03‰,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研究、仿古文學創作及成語典故解析等專業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該詞常見于唐以前文獻,宋明後逐漸被"藏身""匿身"等白話詞替代。

網絡擴展解釋

“竄身”是一個文言詞彙,主要含義為“藏身”,多用于描述因避禍、逃亡或政治動蕩而隱匿自身的行為。以下從詞義解析、文獻用例、引申内涵三個方面進行詳細說明:

一、詞義解析

  1. 字義拆分

    • 竄:本義為“藏匿”,源自《說文解字》中“鼠在穴中”的象形構造,後引申為奔逃、放逐等義()。
    • 身:指自身或身體。
    • 組合含義:字面意為“藏匿身體”,強調在危險或困境中隱藏自身的行為。
  2. 讀音與詞性

    • 讀音:cuàn shēn(注音:ㄘㄨㄢˋ ㄕㄣ)。
    • 詞性:動詞短語,常見于古代文獻及詩詞。

二、文獻用例

  1. 唐代用例

    • 唐·崔峒《劉展下判官相招以詩答之》:“竄身如有地,夢寐見明君。”
      釋義:詩人借“竄身”表達政治動蕩中被迫藏身的無奈,同時期盼明君()。
  2. 宋代用例

    • 宋·葉適《取燕一》:“今(遼)天祚地喪於外,位奪於内,竄身夾山,死亡朝夕。”
      釋義:描述遼天祚帝因亡國而逃亡至夾山藏身,凸顯“竄身”的被動性與生存危機()。
  3. 清代用例

    • 清·鄧顯鶴《〈船山遺書〉目錄序》:“先生竄身猺峒,絶迹人間。”
      釋義:指王夫之(船山)為避清廷迫害,藏身于少數民族聚居地()。

三、引申内涵

  1. 語境特征
    “竄身”多用于描述因戰亂、政治迫害或社會動蕩而被迫隱匿的情境,隱含被動性與緊迫感,常見于曆史記錄或文學作品中()。

  2. 近義表達

    • 藏身:直接表示隱藏身體。
    • 避世:側重逃避社會,如“隱居”。
    • 逃竄:更強調奔逃的動态過程()。
  3. 文化關聯
    該詞反映了古代士人在動蕩中的生存策略,如王夫之、劉桢等文人的經曆,體現了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


如需更多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滬江詞典)或(知網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猨辨洽撐目兔錘鍛垂髻除飾叢社搭茬德器丁父艱敦辭覆育豪右洹水狐書夾乘晉劇矜惜炯誡軍笳拘畏開邊堪岩阆風岑蘭署辣燥廉制遼天老鶴禮拜堂六正離顯滿腔熱枕瑁湖麪疙瘩摹調秾華炮仗評優撲旂前對青緺清結雀金泥燒火麝父深禁石浮絲絲入扣痑軟通典同心扣望慰尾綴無害無盡無休鄉地宵熸小熱昏亵谑謝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