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計吏的意思、計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計吏的解釋

(1).古代州郡掌簿籍并負責上計的官員。《漢書·循吏傳·文翁》:“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 蜀 物,齎計吏以遺博士。” 唐 李鹹用 《宿隱者居》詩:“曙鳥枕前起,寒泉夢裡聞;又須隨計吏,鷄鶴逈然分。” 清 袁昶 《北遊詩五章》之一:“昨登賈胡舶,浪逐計吏箯。” 吳晗 《先元璋傳》第七章二:“按照規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府、州、縣都得派計吏到戶部,報告地方財政收支帳目。”

(2).考成的官員。 漢 王充 《論衡·須頌》:“得詔書到,計吏至,乃聞聖政。”

(3).指考察官吏。 明 趙南星 《送郡伯二翁南公入朝序》:“夫入朝以計吏也,計吏以安民也,然郡國之人曰,百姓率三年而大創。” 清 魏象樞 《吏科奏疏》:“竊惟三年計吏,名曰考績,蓋考察政績之成與不成,以行朝廷黜陟之 * 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計吏是中國古代職官體系中的特定稱謂,指負責財政統計、戶籍管理及文書呈報的基層官吏。其釋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1. 詞源與基本定義

    計吏由“計”(核算、統計)與“吏”(低級官員)組合而成,最早見于秦漢文獻,指代地方向中央呈報戶籍、賦稅等數據的專職人員。據《漢語大詞典》,“計吏”特指“掌管會計、簿籍的官吏”,其職能包括“登記戶口、核驗賦稅”等基礎行政工作(來源:《漢語大詞典》,漢典網)。

  2. 曆史職能演變

    • 秦漢時期:計吏作為郡國派遣至京師的彙報者,需攜帶“計簿”(財政文書)參與年度考核,如《漢書》載“郡國遣守丞、計吏奉京師”(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 唐宋以後:職能逐漸細化,部分職責由戶部下屬機構接管,但地方仍保留“計吏”負責賦稅統計與文書傳遞(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文化引申含義

    古代文學中,“計吏”常被借喻為勤勉務實的基層官吏形象。例如唐代劉禹錫《觀市》以“計吏”描述市集管理者的精打細算,反映其社會角色(來源:《古代職官辭典》,中華書局)。

  4. 現代研究價值

    當代學者通過分析計吏制度,可追溯古代財政管理體系及中央與地方的權利關系。如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指出,計吏是維系秦漢“上計制度”運轉的核心群體(來源:《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計吏”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主要職責與財政、考核相關,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1. 州郡財政官員
    指古代州郡中掌管戶籍、賦稅等簿籍,并負責“上計”(向中央彙報地方財政)的官員。例如,《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曾“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赍計吏以遺博士”。唐代李鹹用詩中“又須隨計吏”也反映了其職能。

  2. 考核官員的職銜
    漢代起,計吏還承擔考核地方政績的任務。王充《論衡》提到“計吏至,乃聞聖政”,說明其與政績上報相關。清代魏象樞進一步明确,計吏在“三年考績”中負責考察官員政績以定升降。

  3. 考察官吏的行為
    明代趙南星《送郡伯二翁南公入朝序》中,“計吏以安民也”表明該詞亦可指代考察官吏的行政行為,強調其監督職能。

補充說明
“計吏”一詞在不同文獻中側重不同,但核心均圍繞財政管理與官員考核。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論衡》及明清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消播蕩齒筵創疤打對子大酉雕殘調陰陽定昏二嫡風占公署古子酣沈黑附子峆崉鴻飛雪爪畫師灰筆貨利家處精準計想抅攔亢奮狀态睽睢涼花力行龍鳳菜龍頭屬老成緑醑沒來曆民訛冥徵牛農對泣黔桂鐵路凄而切至青潤湫顧起蟄全面神仙人蛇足詩艸時勢雙彎樞禁肅奉損生頭前托芘駝子危矢無端生事誣事無戲言香蒲銜尾相隨痫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