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州郡掌簿籍并負責上計的官員。《漢書·循吏傳·文翁》:“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 蜀 物,齎計吏以遺博士。” 唐 李鹹用 《宿隱者居》詩:“曙鳥枕前起,寒泉夢裡聞;又須隨計吏,鷄鶴逈然分。” 清 袁昶 《北遊詩五章》之一:“昨登賈胡舶,浪逐計吏箯。” 吳晗 《先元璋傳》第七章二:“按照規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府、州、縣都得派計吏到戶部,報告地方財政收支帳目。”
(2).考成的官員。 漢 王充 《論衡·須頌》:“得詔書到,計吏至,乃聞聖政。”
(3).指考察官吏。 明 趙南星 《送郡伯二翁南公入朝序》:“夫入朝以計吏也,計吏以安民也,然郡國之人曰,百姓率三年而大創。” 清 魏象樞 《吏科奏疏》:“竊惟三年計吏,名曰考績,蓋考察政績之成與不成,以行朝廷黜陟之 * 也。”
“計吏”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主要職責與財政、考核相關,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州郡財政官員
指古代州郡中掌管戶籍、賦稅等簿籍,并負責“上計”(向中央彙報地方財政)的官員。例如,《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曾“減省少府用度,買刀布蜀物,赍計吏以遺博士”。唐代李鹹用詩中“又須隨計吏”也反映了其職能。
考核官員的職銜
漢代起,計吏還承擔考核地方政績的任務。王充《論衡》提到“計吏至,乃聞聖政”,說明其與政績上報相關。清代魏象樞進一步明确,計吏在“三年考績”中負責考察官員政績以定升降。
考察官吏的行為
明代趙南星《送郡伯二翁南公入朝序》中,“計吏以安民也”表明該詞亦可指代考察官吏的行政行為,強調其監督職能。
補充說明
“計吏”一詞在不同文獻中側重不同,但核心均圍繞財政管理與官員考核。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論衡》及明清史料。
《計吏》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古代官府中主管計算和財務的官員。
這個詞由部首“言”和部首“吏”構成,同時它包含了8個筆畫。
《計吏》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是古代中國文獻中的一種用詞。
在繁體字中,計吏這個詞的寫法為「計吏」。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計吏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由相同的兩個字組成。
他被任命為財務部門的計吏,負責處理各種財務報表。
- 計算:指進行數學運算或進行數值計算的行為。
- 計劃:指對未來進行安排或安排特定活動的行為。
- 吏部:在古代官職體系中,指負責選拔、管理、管理官員的機構。
- 戶部:古代官府中主管戶籍、人口統計等事務的官員。
- 房吏:古代官府中主管土地、房産等相關事務的官員。
- 民衆:指除政府官員和特殊職業人員外的一般人群。
- 百姓:指普通人民,不包括貴族和官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