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國子的意思、國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國子的解釋

(1).公卿大夫的子弟。《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 鄭玄 注:“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漢書·禮樂志》:“朝夕習業,以教國子。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清 劉書年 《劉貴陽說經殘稿·國子證誤》:“國子者,王大子、王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亦曰國子弟。”

(2).指國子學。《北史·儒林傳論》:“ 明 元 時,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及遷都 洛邑 ,詔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隋書·韋藝傳》:“ 藝 字 世文 ,少受業國子。”《新唐書·百官志三》:“﹝國子監﹞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凡七學。”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國子監之訛》:“ 漢 以前,統名太學…… 晉 鹹寧 間,始專名國子, 隋 又改學為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國子"一詞在漢語中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文化含義,主要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釋:

一、核心釋義

指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是國家最高教育機構培養的對象。此概念源于周代貴族教育體系,《周禮·地官·師氏》載:"以三德教國子",鄭玄注曰:"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唐代孔穎達疏《禮記·王制》時進一步明确:"國子者,皆是國之貴遊子弟" 。

二、制度性指代

隋唐以降特指國子監的學生。據《新唐書·選舉志》,唐代國子監下設國子學,招收"三品以上及國公子孫"入學受業 。至明清時期,"國子"成為國子監生員的統稱,《明史·職官志》記載國子監"掌國學諸生訓導之政令" 。

三、現代語義延伸

在現代漢語中,"國子"一詞保留曆史含義,多用于指代古代最高學府的學子。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為:"周代指貴族子弟;後世泛指國子監的生員" 。需注意其與"監生"的關聯性——後者為明清時期國子監學生的正式稱謂,可通過捐納等途徑獲得資格。

文獻依據:

  1. 《周禮注疏》鄭玄注(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禮記正義》孔穎達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新唐書·選舉志》(中華書局二十四史)
  4. 《明史·職官志》(商務印書館百衲本)
  5.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國子"本質是古代貴族教育制度的産物,其語義演變折射出中國教育體制從世襲制向科舉制的轉型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國子”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多個來源的信息整理如下:

一、指代公卿大夫的子弟

這一含義源自《周禮》等古籍的記載。例如《周禮·地官·師氏》提到“以三德教國子”,東漢學者鄭玄注釋為“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漢代《漢書·禮樂志》進一步明确:“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代劉書年也在考證中補充,國子包括王太子、王子、諸侯及公卿大夫的子弟。

二、指代古代教育機構“國子學”

南北朝時期,“國子”逐漸成為官辦教育機構的代稱。例如《北史·儒林傳論》記載,北魏明元帝時将“國子”改名為“中書學”,後又恢複為國子學,與太學、四門學等并列。隋唐時期,國子監成為最高教育管理機構,統轄國子學、太學等七類學校。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周禮》《漢書》《北史》等古籍記載,以及曆代學者的考證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礙挽拜陵暴風飽經世故邊際人表厲飙銳駁駱不符慚赧侈端稠糊打呼彈痕鄧家銅山玷累堤堤風塵碌碌糞棋官堠浩生呵沮悔婚胡鋪搭交地寄詞祭祠機會成本瘠立救焚窭民樂推練饷立本禮新蝼螘馬缰敏諧幕僚蟠龍钗朋會啟寵納侮清論清晝趨風潤膩儒紳沙阬折幹恃息石心木腸熟耰輸作死沒疼愛謄造殄殪文制香架曦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