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誦的意思、耳誦的詳細解釋
耳誦的解釋
謂耳聞即能成誦。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耳誦》:“凡讀書聰敏者,曰‘過目成誦’。 唐 宋若昭 《牛應貞傳》雲:‘少而聰穎,經耳必誦。’耳誦甚新,可與耳學作証。”
詞語分解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 誦的解釋 誦 (誦) ò 用有高低抑揚的腔調念:誦讀。背誦。誦詩。 稱述,述說:“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之”。 詩歌:作誦(作詩)。 怨謗。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耳誦”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
指通過聽覺記憶迅速成誦
根據、、、、等多個來源,“耳誦”意為“耳聞即能成誦”,即僅憑聽一遍就能背誦出來,形容記憶力極強。例如清代文獻提到,唐代才女牛應貞“經耳必誦”,即聽過後便能背誦,與“過目成誦”類似,但側重聽覺記憶能力。
-
現代引申為“默默誦讀”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拆解為“耳(聽)”和“誦(讀)”,引申為專注默讀或無聲背誦的行為,常見于學習或修行場景,強調内心的專注力。
補充說明
- 古籍引用: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明确記載“耳誦”與“過目成誦”對應,特指通過聽覺記憶成誦。
- 使用場景:多用于形容天賦異禀的記憶力(如曆史人物典故),或描述專注學習的狀态(現代引申義)。
若有進一步探究需求,可查閱《兩般秋雨盦隨筆》等古籍原文或語言學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耳誦》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含義和特點:
意思:
耳誦(ěr sòng)指用耳朵聽取、背誦文辭、經典等。常用于形容人們默讀、背誦或聽取文學作品、經典著作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耳誦》的部首是“耳”和“讠”。其中,“耳”為左部首,表示與耳朵相關的事物;“讠”為右部首,表示與言語有關的事物。《耳誦》共有9個筆畫。
來源:
《耳誦》一詞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在古代的文字發展過程中,經過演變和衍化,最終構成了這個詞彙。
繁體:
《耳誦》的繁體字為「耳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些許差異。《耳誦》的古代寫法為「耳頌」,其中的「頌」意為歌頌、贊美。
例句:
1. 他每天都會耳誦幾頁聖經。
2. 學生們用功地耳誦古代經典文學作品。
3. 老師要求我們耳誦這段對話,并逐句背誦。
組詞:
相關組詞包括:耳聰目明、耳熟能詳、耳濡目染。
近義詞:
與《耳誦》相近意義的詞語有:背誦、默讀、聽取。
反義詞:
與《耳誦》相反意義的詞語有:失聽、忘詞、不聞不問。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