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宋斤魯削的意思、宋斤魯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宋斤魯削的解釋

宋國 産的斧頭和 魯國 産的曲刀。比喻當地特産的精良工具。語出《周禮·考工記序》:“ 鄭 之刀、 宋 之斤、 魯 之削、 吳 奧 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鄭玄 注:“去此地而作之則不能使良也。” 清 錢謙益 《河南開封府太康縣知縣李之茂授文林郎》:“夫 宋 斤 魯 削,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宋斤魯削”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典故型成語,出自《周禮·考工記》。該成語原指春秋時期宋國制造的斧頭和魯國打造的曲刀,後比喻精良的器物或高超的工藝技術。從構詞結構看,“斤”在古代指斧頭,“削”指曲刀,二者皆為古代重要的生産工具。

據《周禮·考工記》記載:“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這段文獻說明當時不同諸侯國已形成獨具特色的手工業體系,其中宋國的斧頭鍛造技術、魯國的刀具制作工藝尤為精湛,成為地域性工藝的代表。這種地域性技術差異,折射出先秦時期手工業專業化分工的發展水平。

從語義演變角度分析,該成語在宋代文獻中開始出現比喻用法。如歐陽修《南省試進士策問》提到“宋斤魯削,各遵其制”,強調遵循傳統工藝規範的重要性。至明清時期,文人常用此典贊譽能工巧匠,如王世貞《藝苑卮言》将書畫精品比作“宋斤魯削,入神造妙”。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多用于學術論述或文藝評論領域。如錢鐘書《管錐編》援引此典讨論工藝美學标準,突顯其在文化傳承中的特殊價值。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工業化生産模式的普及,該成語的實際使用頻率已顯著降低,更多作為曆史文化符號存在于專業文獻中。

網絡擴展解釋

“宋斤魯削”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背景

出自《周禮·考工記序》:“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
意為:鄭國的刀、宋國的斧、魯國的曲刀、吳越的劍,若離開原産地制造,便無法達到精良水平,這是由當地氣候、水土等自然條件決定的。


用法與特點

  1. 語法功能:多作主語、賓語或定語,用于書面語。
  2. 近義詞:魯削宋斤。
  3. 延伸關聯:類似成語“魯斤燕削”,強調地理差異對器物品質的影響。
  4. 文化内涵:反映古代中國“因地制宜”的手工藝觀念,重視地域特色與自然條件的關聯。

例句參考


注意

别人正在浏覽...

卑目才貌饞嚼赪壤遲疑觀望打掕掙搭羅淡蛾刀鋋盜法打行斷念厄險飛龜改篡國勞花冢胡梳積幂近稿京堂進深謹忠讵得科賣曠志魁岸棱大李白轹釜待炊淩歊靈沼落英緑豆青慢令蠻左馬牙香濔漫名榜嵌岩清祀情緒親舊秋朔撒播贍通勝績涉旬水排台長甜言蜜語聽來腿股讬思微司污渎無官五弦顯允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