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殿损膳的意思、避殿损膳的详细解释
避殿损膳的解释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并损减常膳,表示责罚自己的过失,以期消灾除难。 宋 李纲 《贴黄奏议》:“避殿损膳,告于天地宗庙社稷,所以畏天戒也。”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典礼》:“避殿损膳:昔时水旱祈祷未应,并天变星象,边鄙未寧,则圣上有避正殿、减常膳之谦礼。”《宋史·徽宗纪二》:“﹝ 崇寧 五年﹞乙巳,以星变避殿损膳,詔求直言闕政。”
词语分解
- 避殿的解释 避离正殿。 宋 王珪 《宋元宪公庠神道碑》:“时天子方以烖异避殿。”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 嘉泰 四年,火及太庙, 寧宗 避殿。”《檮杌闲评》第四十回:“这正是天心原为姦雄擎
- 损膳的解释 减膳,降低饮食标准。是帝王的一种所谓关心民瘼的表示。《史记·平準书》:“而 胡 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駟,出御府禁藏以赡之。” 汉 桓宽 《盐铁论·繇役》:“先帝忧百姓不赡,出
专业解析
避殿损膳是古代中国帝王在国家遭遇天灾或重大变故时,以示自我反省和承担责任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礼仪行为。其具体含义可从字面与礼制两个层面理解:
-
词义分解与字面含义:
- 避殿:指帝王避开正殿(通常指举行重大典礼和处理朝政的宫殿),移居偏殿或便殿处理政务或起居。这是一种降低自身规格、表示谦退的行为。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避殿”的释义。
- 损膳:指帝王主动减少日常膳食的数量、种类或质量,降低饮食标准。这是一种自我克制、以示节俭和忧思的行为。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损”的释义(有“减少”义项)及对相关礼仪的记载。
- 整体:合起来,“避殿损膳”即帝王通过降低居住规格和饮食标准,来表达对上天的敬畏、对过失的反省(或对灾异的忧虑)以及对臣民的责任感。
-
历史背景与礼制内涵:
该行为源于中国古代的“灾异天谴”思想和相应的“罪己”传统。当发生地震、水旱灾害、彗星出现等被视为上天警示的异常现象,或国家遭遇重大失败、动乱时,帝王常将其视为自身德行有亏或施政有失所致。为了回应上天的警示、安抚民心、祈求转机,帝王会采取一系列“修省”措施,“避殿损膳”是其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外在表现之一。
- 它体现了帝王作为“天子”对上天的敬畏和顺从。
- 它象征着帝王勇于承担责任,进行自我检讨(即“罪己”)。
- 它表达了帝王与百姓共度时艰的姿态,带有一定的恤民色彩。
- 它是一种重要的政治礼仪,属于古代国家礼制(如吉礼、凶礼相关仪轨)的组成部分。来源:历代正史《礼志》或《五行志》中的相关记载,如《宋史》。
-
典源与实例:
“避殿损膳”作为固定表述,常见于古代史籍记载帝王应对灾异的措施中。例如:
- 《宋史·高宗本纪》载:“(绍兴)六年春正月…戊辰,以星变,避殿损膳。” 记录了宋高宗赵构因出现星象异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而采取避殿损膳的行为。来源:《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 类似记载在《元史》、《明史》等史书中也可见到,是帝王应对天灾或异常天象的标准礼仪反应之一。
“避殿损膳”是中国古代帝王在特定情境(主要是天灾或重大变故)下施行的一种礼仪性自我贬损行为,包括“避开正殿居住”和“减少膳食享用”两方面。其核心内涵是帝王通过降低自身物质待遇和礼仪规格,来表达对上天的敬畏、对灾异的忧虑、对自身责任的承担以及进行自我反省(罪己),属于传统政治文化和国家礼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扩展解释
“避殿损膳”是古代中国帝王在国家遭遇灾异或重大危机时采取的一种自我责罚仪式,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帝王为应对天灾、异象或战乱等危机,主动离开正殿(象征权力中心)并减少日常饮食,以此表示对自身过失的惩戒,祈求消弭灾祸。
具体表现
- 避正殿:帝王不再使用象征最高权力的正殿处理政务,改在偏殿或简朴场所办公,体现谦卑态度。
- 减膳食:降低饮食规格,从日常丰盛的御膳改为简朴餐食,表达自我约束与反省。
历史背景与作用
- 这一行为源于“天人感应”思想,帝王通过自罚向天地、宗庙、社稷谢罪,展现对天命的敬畏。
- 宋代文献中多次记载相关实例,如宋徽宗因星象异常下诏避殿损膳,并广纳谏言(《宋史·徽宗纪二》)。
注意
部分现代解释误将其引申为“形容人退缩怕事”,但根据古籍记载,该词专指帝王礼仪行为,并无此引申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其原意。
别人正在浏览...
百样玲珑长崎朝槿朝市抽屉大潮大来大连打料电麻醉调发帝匹黩武穷兵浮谭国家机器嘿嘿痴痴鳇冰缋人讲舍搅阵节分筋节军井堀穴老于世故连环套灵蓍临邛酒漏发毛毛雨门贴棉手闷子篾刀民讹纳顾森阴山夔沈鄣适嗣石珠兽心霜禽顺礼讼阁搜讨誊黄脱期土训莞簟王储亡恙文约乌角带无视武政下碇税翔翔相刑消疏携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