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殿损膳的意思、避殿损膳的详细解释
避殿损膳的解释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并损减常膳,表示责罚自己的过失,以期消灾除难。 宋 李纲 《贴黄奏议》:“避殿损膳,告于天地宗庙社稷,所以畏天戒也。”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典礼》:“避殿损膳:昔时水旱祈祷未应,并天变星象,边鄙未寧,则圣上有避正殿、减常膳之谦礼。”《宋史·徽宗纪二》:“﹝ 崇寧 五年﹞乙巳,以星变避殿损膳,詔求直言闕政。”
词语分解
- 避殿的解释 避离正殿。 宋 王珪 《宋元宪公庠神道碑》:“时天子方以烖异避殿。”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 嘉泰 四年,火及太庙, 寧宗 避殿。”《檮杌闲评》第四十回:“这正是天心原为姦雄擎
- 损膳的解释 减膳,降低饮食标准。是帝王的一种所谓关心民瘼的表示。《史记·平準书》:“而 胡 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駟,出御府禁藏以赡之。” 汉 桓宽 《盐铁论·繇役》:“先帝忧百姓不赡,出
网络扩展解释
“避殿损膳”是古代中国帝王在国家遭遇灾异或重大危机时采取的一种自我责罚仪式,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帝王为应对天灾、异象或战乱等危机,主动离开正殿(象征权力中心)并减少日常饮食,以此表示对自身过失的惩戒,祈求消弭灾祸。
具体表现
- 避正殿:帝王不再使用象征最高权力的正殿处理政务,改在偏殿或简朴场所办公,体现谦卑态度。
- 减膳食:降低饮食规格,从日常丰盛的御膳改为简朴餐食,表达自我约束与反省。
历史背景与作用
- 这一行为源于“天人感应”思想,帝王通过自罚向天地、宗庙、社稷谢罪,展现对天命的敬畏。
- 宋代文献中多次记载相关实例,如宋徽宗因星象异常下诏避殿损膳,并广纳谏言(《宋史·徽宗纪二》)。
注意
部分现代解释误将其引申为“形容人退缩怕事”,但根据古籍记载,该词专指帝王礼仪行为,并无此引申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其原意。
网络扩展解释二
《避殿损膳》这个词起源于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下面是关于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以及一些相关信息:
拆分部首:辶、宀、月、⺮(部首四角木)
笔画:15画
来源:《庄子·外篇·齐物论》中的一句话:“避殿损膳,乐存而不发积盈。”意思是避开殿堂,防止食物浪费。后来这个词被引申为避免奢侈和浪费,保持简朴的意义。
繁体:避殿損膳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中,该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含义一致。
例句:我们应该避殿损膳,节约使用资源。
组词:避贫、避难、损害、膳食
近义词:克己奉公、节俭、简朴
反义词:铺张浪费、奢华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