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愈疾病。 晉 郭璞 《丹木贊》:“爰有丹木,生彼淆盤,厥實如瓜,其味甘酸,蠲痾辟火,用奇桂蘭。”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真廟 朝, 汝州 進茯苓一顆,重三十斤,宣示宰臣而下,遂表謝。其表 王沂公 代為之,有雲:事将符於難老,效豈止於蠲痾。”
“蠲痾”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蠲”和“痾”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蠲”讀作juān,本義為“清除、除去”,如《說文解字》釋作“除也,潔也”,引申為減免賦稅或疾病痊愈;而“痾”讀作kē,是“疴”的異體字,指疾病、病痛,《玉篇》注為“疾也”。因此,“蠲痾”組合後表示“消除疾病”或“治愈疾患”的涵義,常用于古典文獻與中醫典籍,例如《黃帝内經》中“蠲痾扶正”的表述,即指通過調理身體祛除病邪。
從構詞法分析,“蠲”為動詞性語素,含主動消除之意;“痾”為名詞性語素,特指慢性或頑固性疾病,二字結合後形成動賓結構,強調對疾病的根除過程。在《中醫大辭典》中,該詞被列為中醫學術語,指通過針灸、湯藥等手段達到治愈沉疴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現代漢語中此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專業醫學文獻或仿古文體。
“蠲痾”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拆解字形和字義來理解:
蠲(juān)
本義為“除去、清除”,如《周禮》中“蠲其不歡”即指消除不悅。後引申為“減免”(如蠲免賦稅)或“顯明”(如《詩經》中“吉蠲為饎”)。
痾(kē/ē)
同“疴”,指疾病,尤指慢性或嚴重的病症,如“沉痾難起”。
組合義:
“蠲痾”即“祛除疾病”,常見于中醫典籍或古典文獻,表達治愈病痛、恢複健康的含義。例如古籍中可能用“蠲痾湯”指代具有療愈功效的藥方。
注意: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若在特定文本(如醫學古籍、詩詞)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若為現代語境,建議優先使用“祛病”“治病”等通用表達。
哀矜白費跋山涉水璧英誠悫沖孺雠問黨塾獨吟煩渎峯岑附飾改居根子寒蟬僵鳥和堇溷淆佶聱甲烷濟代急方矜法急煞桔柣劇組開班開翦擴版療狂理度力學不倦胪陳緑林大盜邏舍馬蹄形鳴吠冥贶缪缺默忖排抑旁近批帖敲絲诮責鬐毛绮襦軀勞上下甚麼深窅世耳石硪熟錦樞秘同食推托晩發問諱先垅遐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