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愈疾病。 晉 郭璞 《丹木贊》:“爰有丹木,生彼淆盤,厥實如瓜,其味甘酸,蠲痾辟火,用奇桂蘭。”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真廟 朝, 汝州 進茯苓一顆,重三十斤,宣示宰臣而下,遂表謝。其表 王沂公 代為之,有雲:事将符於難老,效豈止於蠲痾。”
“蠲痾”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通過拆解字形和字義來理解:
蠲(juān)
本義為“除去、清除”,如《周禮》中“蠲其不歡”即指消除不悅。後引申為“減免”(如蠲免賦稅)或“顯明”(如《詩經》中“吉蠲為饎”)。
痾(kē/ē)
同“疴”,指疾病,尤指慢性或嚴重的病症,如“沉痾難起”。
組合義:
“蠲痾”即“祛除疾病”,常見于中醫典籍或古典文獻,表達治愈病痛、恢複健康的含義。例如古籍中可能用“蠲痾湯”指代具有療愈功效的藥方。
注意:
該詞現代已極少使用,若在特定文本(如醫學古籍、詩詞)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若為現代語境,建議優先使用“祛病”“治病”等通用表達。
在漢字中,蠲痾是一個充滿曆史韻味的詞語,它具有治愈和消除疾病的意思。下面将對蠲痾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詳細介紹。
蠲的拆分為蟲(chóng)和川(chuān)兩個部首,它是由22個筆畫組成的。痾的拆分為疒(né)和厄(è)兩個部首,它是由10個筆畫組成的。
蠲痾一詞最早見于《詩經·秦風·蠲兔》。它原本是指用糠糟喂養兔子,後來引申為消除疾病,治療病痛的意義。
繁體字是「蠲痾」,其中「蠲」字的繁體形式與簡體字相同,而「痾」字的繁體形式為「疴」。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蠲痾」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廣韻》中,「蠲」字的寫法為「蜷」,而「痾」字的寫法為「疙」。這些寫法的變遷反映了漢字演變的曆史。
以下是一些使用「蠲痾」的例句:
醫生給他開了一副中藥,希望能夠蠲痾。
父親服用了一些藥物,蠲痾後病情有所好轉。
和「蠲痾」相關的組詞包括:
蠲痾良方、蠲痾效果、蠲痾秘方
與「蠲痾」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消炎、治療、療養。
與「蠲痾」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忍耐、病情加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