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免官降職。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别集下·王惟忠》:“既申乞鐫降,又令其黨 陳大方 、 丁大全 力攻之,必欲寘之死地。”《明史·郭英傳》:“褫刑部尚書 吳山 職,侍郎都禦史以下鐫降有差,而免 勛 籍沒,僅奪誥券而已。”
“镌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官員的職務變動,具體含義及解析如下:
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官員因失職、犯罪或政治鬥争導緻的職位變動,常見于史書、奏章等正式文本。
“镌降”是古代對官員的一種複合處罰,包含免職和降級兩層含義,反映了傳統官僚體系中的懲戒制度。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明史》等史料。
镌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镌”和“降”兩個字組成。
“镌”字的部首是金,由13畫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钅和見,表示與金屬有關。它的筆畫順序是橫折鈎,豎,撇,捺,橫。該字的繁體形式為鐫。
“降”字的部首是阜,由10畫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阜和卄,表示與地勢、山脈有關。它的筆畫順序是豎,撇,捺,橫,橫,撇。該字的繁體形式為降。
“镌降”詞語的來源較為複雜,一般認為它源自古代書法藝術。在古代,人們用刻刀在器物、石壁等上刻寫文字,這種刻寫就叫做“镌刻”。後來,人們将文字刻在石碑上,表示褒獎或表揚某人,就叫做“镌嵌”。而“降”字的意思是将某人的職位或地位降低,表示對他的處罰或否定。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區别。“镌”字的古代寫法中間的“短橫”和“小鈎”下移至“正方塊”裡面,形狀類似于制作印章的圖案。而“降”字的古代寫法中沒有“撇”,相對簡化了一些。
例如,使用“镌降”詞語的句子如下:
他的功績被世人所镌降,受到了普遍的贊揚。
與“镌降”相關的組詞有镌刻、镌創、降級、降低等。
近義詞可以是褒獎、表彰等,反義詞可以是晉升、提拔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