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百六十節的意思、三百六十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百六十節的解釋

古謂人體骨節有三百六十節。《呂氏春秋·達郁》:“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藏、六府。”《呂氏春秋·本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矣。”《淮南子·天文訓》:“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節。” 清 劉鳳诰 《宿遷民》詩:“土民辨男女,骨節三百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百六十節”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獻的詞語,主要用于描述人體結構的傳統認知。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原指古人認為人體共有360個骨節,這一說法常見于《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中。例如:

背景與含義

  1. 天人相應觀:古人将人體骨節數與一年天數(360日)對應,體現“天人合一”思想。
  2. 生理功能象征:如《呂氏春秋·本生》所述,“三百六十節皆通利”代表身體機能協調。

現代理解

示例與引用

清代劉鳳诰在《宿遷民》詩中寫道:“土民辨男女,骨節三百六”,直接化用了這一概念。

該詞核心含義源于古代對人體結構的哲學化描述,需結合典籍語境理解,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百六十節

《三百六十節》是一個成語,表示一年有很多個節日和紀念日。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分别是“三百”、“六十”和“節”。其中,“三百”表示很多,形容數量衆多;“六十”表示很多,形容數量繁多;“節”表示節日。綜合起來,表示一年中有很多個節日和紀念日。

這個成語的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周書》曰:‘成王有命,醉伯禽之不有文王乎?’”問《周書》曰:'夫子之言非明也,焉得至數乎?天子、諸侯、庶人,豈在鬥斛之間哉?然則體傳不能備,故述而置之雲爾。'乃告《春秋》昭公曰:“疆方先有,則天下曰前。月之則後。初殷也,音樂之聖,行大事於天下。月之初止也。天子之于萬物也,十有六度焉。日月既定,則周旋四十有六聶。春秋成王無道,詩書宮于繁音。其北京乃正,聘聖如式。其京乃冊,聖王師之,隆夫文事,乃教之以文。”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一緻,沒有太大的差别。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以“三百六十節”為例,“三”字在古代寫作“叁”,“六”字在古代寫作“六”,“十”字在古代寫作“拾”,“節”字在古代寫作“節”。

以下是一個使用《三百六十節》這個成語的例句:“今年有那麼多的節日,真是三百六十節都有。”

與《三百六十節》相近的成語有“百無禁忌”、“百花齊放”、“千篇一律”等,表示事物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與《三百六十節》相反的成語有“冷冷清清”、“寥寥無幾”等,表示事物的稀少和單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