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為同一目的而努力。《國語·吳語》:“戮力同德。”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公平》:“夫以善相成,謂之同德;以惡相濟,謂之朋黨。” 明 宋濂 《<昭鑒錄>序》:“天子則元首,諸王則手足,是謂一體者也。其可不同心而同德者乎?”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五百萬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社寮。”參見“ 同心同德 ”。
(2).指同德的人。 明 方孝孺 《郊祀頌》:“上帝至仁,視民如傷,眷求同德,俾典萬邦。”
(3).《國語·晉語四》:“同姓為兄弟。 黃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則同德。” 韋昭 注:“同父而生,德姓同者乃為兄弟。”後因以“同德”借指同姓。 宋 陳師道 《謝田氏》詩:“顧我何堪能至此,正緣同德又同門。”
“同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共同的目标或信念
指為同一目的而努力,強調思想或行動的統一性。例如《國語·吳語》中“戮力同德”即表達齊心協力之意。現代常用成語“同心同德”也源于此,表示信念一緻。
指志同道合的人
如明代方孝孺《郊祀頌》中“眷求同德”,意為尋求理念相同的人。
該詞核心圍繞“共同性”展開,既可指目标、人群的趨同性,也可用于特定名稱的寓意。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地名背景,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同德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共同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它體現了人們在思想、行為等方面具有共同追求和價值觀念。
同德的部首是口和彳,共有10個筆畫。
同德一詞最早見于《尚書·大禹谟》,出自于西周時期的經典文獻。它表達了古代帝王對于君臣之間道德關系的期望,即國家和人民共同奮鬥,追求共同的道德标準。
同德的繁體字是「同德」。
在古代,「同德」一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漢朝時期,可能會寫作「同德」;在唐朝時期,可能會寫作「」。
1. 衆志成城、同德共濟,我們一定能夠戰勝困難,實現目标。
2. 古人常強調國家和人民要同德共享,才能達到社會穩定和繁榮。
團結、共識、和諧、協作、共進。
同心、合作、共存、共和。
異德、不和、沖突、敵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