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為同一目的而努力。《國語·吳語》:“戮力同德。” 唐 吳兢 《貞觀政要·公平》:“夫以善相成,謂之同德;以惡相濟,謂之朋黨。” 明 宋濂 《<昭鑒錄>序》:“天子則元首,諸王則手足,是謂一體者也。其可不同心而同德者乎?”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五百萬人同德戮力,如生番之有社寮。”參見“ 同心同德 ”。
(2).指同德的人。 明 方孝孺 《郊祀頌》:“上帝至仁,視民如傷,眷求同德,俾典萬邦。”
(3).《國語·晉語四》:“同姓為兄弟。 黃帝 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同姓則同德。” 韋昭 注:“同父而生,德姓同者乃為兄弟。”後因以“同德”借指同姓。 宋 陳師道 《謝田氏》詩:“顧我何堪能至此,正緣同德又同門。”
同德是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思想、信念或目标的高度統一,強調群體在精神或行動層面的一緻性。以下從詞典釋義、典籍用例及現代語義分層解析:
字源與基礎義
“同德” 即同心合意,共守道德準則,如《尚書·泰誓》載“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指周武王與賢臣信念一緻。
經典文獻中的哲學内涵
思想信念的統一性
指群體成員持有相同的價值觀或理想,如“軍民同德,共衛家園”(《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
用例:
團隊唯有同德,方能應對複雜挑戰。
行動目标的協同性
強調實踐層面的協調配合,如“上下同德者勝”(《漢語大詞典》)。
用例:
企業戰略落地需管理層與員工同德同行。
出處 | 原文 | 釋義 |
---|---|---|
《尚書·泰誓》 | 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 周武王與十位賢臣信念一緻。 |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 同德度義,同心斷金。 | 道德一緻方能權衡道義。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 同德者,同道也。 | 道德相同即遵循共同之道。 |
“同心”側重情感意願的共鳴(如“同心結”);“同德”更強調道德準則與精神信仰的深度契合,如《禮記·中庸》“同德則同心”的遞進關系。
參考文獻
“同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共同的目标或信念
指為同一目的而努力,強調思想或行動的統一性。例如《國語·吳語》中“戮力同德”即表達齊心協力之意。現代常用成語“同心同德”也源于此,表示信念一緻。
指志同道合的人
如明代方孝孺《郊祀頌》中“眷求同德”,意為尋求理念相同的人。
該詞核心圍繞“共同性”展開,既可指目标、人群的趨同性,也可用于特定名稱的寓意。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地名背景,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謷牙诘屈暴官栟柑兵要播傳部封逋流場竈超淩車旅費擣珍耳食之談方外士風窗風行水上風張風勢撫徕負戾該曉感愧痼習好家夥橫矛鶴騎煇煇會聖鍵墊簡牌子膠花解救解衣磅礴競勸京兆眉妩郎伯羸尪膋芗沴孽魯殿路員緬憶謀長乾浄利落砌跟其樂融融傾陷遒華遶圍韶容生植缌缌田舍子同常文邪我咱五猖會賢人君子遐夭戲塵協義新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