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負米的意思、負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負米的解釋

謂外出求取俸祿錢財等以孝養父母。《孔子家語·緻思》:“ 子路 見於 孔子 曰:‘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昔 由 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裡之外。’” 宋 司馬光 《送伯淳監汝州酒》詩:“惟知負米樂,不覺抱關卑。” 清 錢泳 《履園叢話·碑帖·家刻》:“ 乾隆 五十三四年間,始出門負米,初為 畢秋帆 尚書刻《經訓堂帖》十二卷,又自臨 漢 碑數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負米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與典故緊密相關,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1. 本義與引申義

    指背負米糧,後引申為盡心奉養父母、竭力孝親的行為。該詞源于古代物質匮乏時期,子女為供養父母長途跋涉運送糧食的艱辛場景,凝結了傳統孝道精神。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為“謂外出求取俸祿錢財等以孝養父母”(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12頁)。

  2. 典故溯源

    其文化意象主要出自《孔子家語·緻思》記載的子路事迹:

    “子路見孔子曰:‘由也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為親負米百裡之外。’”

    此典故後以“負米”代指甘于清貧、竭力侍親的孝行(來源:《孔子家語通解》,中華書局2014年版)。

  3. 用法與語境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語境,常見于“負米養親”“負米之孝”等固定表達,強調不畏勞苦履行贍養之責。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标注其為“具有典故色彩的孝親用語”(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該詞的文化價值在于通過具體勞動場景(背負糧食)升華至道德象征,成為中華孝文化的精神符號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負米”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和典故可結合多個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1. 基本詞義
    “負米”指外出謀取俸祿或錢財以贍養父母,強調為盡孝道而奔波勞碌的行為。該詞常與古代孝道文化緊密關聯,如宋代司馬光詩句“惟知負米樂,不覺抱關卑”即體現此意。

  2. 典故出處
    源于《孔子家語·緻思》中孔子的弟子子路的故事:子路家境貧寒時,常自己吃野菜,卻從百裡外背米供養雙親。父母去世後,他仍因無法再盡孝而感傷。

  3. 文化象征
    “負米”被後世視為孝行的典範,常出現在文學和藝術中。例如石雕“子路負米”即以該典故為題材,展現傳統孝道精神。唐代李商隱詩句“未肯投竿起,惟歡負米歸”也借用此典表達孝心。

  4. 延伸用法
    廣義上可指代為家庭責任付出的艱辛,如清代錢泳《履園叢話》提到“負米”與謀生養家的關聯。

“負米”既是具體孝行典故,也是中華文化中“孝養父母”的精神符號。如需進一步了解完整故事或文獻記載,可查閱《孔子家語》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細跳月拜歲綳冬标挺陛見暢顔癡長捶掠促音倒垂燈色放蛆繁體字封割封玺膚公婦女浮月鲠涕狗舍鎬洛龁剌歡說火旂郊禋甲綴解累進道警醒拉下臉樂和和兩便陵兵零七八碎;零七八碎兒瑪瑙毛角鳴鴉惱喪屏氣懾息祈谷壇青箱家嶔崟七生七死氣應三影商飈神蛟沈漫詩犯堂花貪猥無厭銅牙推治突明脫毛拖青纡紫惡寒下裳相怨枭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