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州郡官吏每年或每三年的考绩。最,谓撮举大要。《汉书·严助传》:“陛下不忍加诛,愿奉三年计最。”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最,凡要也。”《旧唐书·玄宗纪下》:“朝集而计最,校吏能也。” 宋 胡宿 《何世昌可著作郎陆若济刘寅张齐古并可大理丞制》:“咸能飭厉廉规,敷宣敏力,交章入荐,计最居高。”
“计最”是中国古代用于考核官员政绩的术语,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计最”指古代州郡官吏定期(每年或每三年)的考绩制度。其中:
历史文献例证
考核特点
“计最”中的“最”易被误解为“最优”,但实际指“总结要点”。这种考核制度体现了古代官僚体系对效率与核心政绩的重视,与明清“考满”“京察”等制度有渊源关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可参考《汉书》《旧唐书》等文献原文。
《计最》是一个由计划和最小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成语,意思是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最小的量或程度,以保证效率和成功。
《计最》的拆分部首是言和无,分别位于左右两侧。它的总笔画数为11。
《计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列御寇》:“故立志者,为江海者也。迩之则靡,远之则忘。於是有教化之制,且多於教化。试使有教化之制者,计其必然之故者,若不难者而难之者也。”这说明了制定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到最小的量或程度,还要考虑到可能的复杂性和困难。
《计最》的繁体写法为「計最」。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对于《计最》,它的古汉字写法为「計最」。
他在制定计划时始终遵守《计最》的原则,因此他的项目总能高效完成。
计划、最小、效率、成功
谋略、策划、合理安排
大概、临时、漫无目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