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山踯躅的意思、山踯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山踯躅的解釋

杜鵑花的别稱。 唐 韓偓 《見花》詩:“血染 蜀 羅山躑躅,肉紅宮錦海棠梨。”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六·山踯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山踯躅是漢語中對杜鵑屬植物的古稱,特指野生杜鵑科灌木,常見于我國南方山地。該詞源自古籍記載,《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杜鵑花的别稱",其命名源于植株在山坡緩行生長的形态特征。

從構詞法分析:"踯躅"本意為徘徊不前,《說文解字》釋作"足躅也",引申為植物叢生之态。該名稱準确描繪了此類植物成片生長于山麓緩坡的生态特性,與《本草綱目》中"羊踯躅"條目記載的"其花黃,羊食之則死"形成物種區分。

植物學特征表現為:常綠或落葉灌木,株高0.5-2米,葉革質橢圓狀卵形,春季開花,花冠鐘狀,色彩以紅、粉、白為主。據《中國植物志》記載,其多生于海拔500-1500米的酸性土壤環境,與菌根共生形成特殊生态。

文化意象方面,山踯躅在古詩文中常作春日山野的典型意象。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詩雲:"山踯躅,一名山石榴,又一名映山紅",佐證其作為文學意象的曆史傳承。現代植物分類學将其歸入杜鵑花屬(Rhododendron),包含多個原生品種。

該物種在生态系統中具有重要價值,其根系能有效固持土壤,花朵為傳粉昆蟲提供蜜源。《浙江植物志》記載其花期3-5月,果期9-10月,種子借風力傳播的繁殖特性,體現植物對山地環境的特殊適應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

“山踯躅”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解釋

1. 植物别稱
“山踯躅”是杜鵑花的别稱,尤其指黃色野生杜鵑品種。在植物學中,杜鵑花又稱映山紅、山石榴等,屬于杜鵑花科灌木,常見于山野,春夏季開花,花色多樣(紅、粉、白、黃等)。據記載,其名可能源于羊誤食後中毒徘徊而死的典故(《本草綱目》提及“羊食其葉,踯躅而死”),故得名“踯躅”。

2. 字形與讀音


二、延伸含義與用法

1. 文學意象
在古詩詞中,“山踯躅”常被用作自然景物描寫。例如:

2. 比喻意義
在成語中,“山踯躅”可比喻人猶豫不決的狀态(如提到“高山”象征内心的遲疑,“踯躅”表示行動停滞),但此用法較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三、相關詞彙


四、注意事項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植物特征或詩詞引用,可查閱《本草綱目》或唐代詩詞集。

别人正在浏覽...

安如盤石筆上蠅孛籃擘蘭簸籭不打不成相識哺乳動物不相能儳焉打廣登盤懂事遁變法循腓骨豐功偉績豐盛覆檢感逝山陽高格挂綠廣結良緣龜列虹旍荒燕諱屈活便踐實較訛交換機校勘學嗟羨金片極賞畸翁開赦可欺恇怯不前檩子流民鳴箭南闱髼鬆樸鄙譬比平頭百姓牽束三葷五厭撒脫生離死别豕分蛇斷使相束約素組替壞童子鷄途窮舞佾香蠟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