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放逐到荒涼邊遠地區。 唐 李白 《上安州裴長史書》:“若使事得其實,罪當其身,則将浴蘭沐芳,自屏於烹鮮之地,惟君侯死生!不然,投山竄海,轉死溝壑,豈能明目張膽,託書自陳耶?”
“投山竄海”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óu shān cuàn hǎi,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指因罪被放逐到荒涼偏遠的地區。這裡的“山”和“海”象征自然環境惡劣、人煙稀少的邊遠之地,強調被流放的被動性和艱苦性。
出自唐代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若使事得其實,罪當其身……不然,投山竄海,轉死溝壑,豈能明目張膽,托書自陳耶?”
李白借此表達若蒙冤不白,甯可接受流放也不屈服的态度。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逃避追捕而四處奔走”,但這一說法與權威典籍記載的“因罪被放逐”原意不符,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用,需結合上下文區分。
可結合李白生平及唐代貶谪制度進一步理解該成語的曆史背景,體會古代文人面對不公時的氣節與無奈。
《投山竄海》是一個成語,意為勇猛無畏地面臨艱險困難,毫不退縮,奮不顧身。
《投山竄海》的三個字的部首和筆畫如下:
《投山竄海》出自《左傳》,原文是“投山越海”。漢字中的“越”在繁體中寫作“窖”,但在現代簡體中被改寫為了“竄”。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投山竄海》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如下:
用《投山竄海》造句可以是:
在面對考試失敗時,他毫不退縮,勇猛無畏地投山竄海,繼續努力學習。
《投山竄海》可以組成的詞有:
《投山竄海》的近義詞是勇往直前,反義詞是畏首畏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