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易·解》:“六三:負且乘,緻寇至,貞吝。《象》曰:‘負且乘,亦可丑也。自我緻戎,又誰咎也。’” 孔穎達 疏:“乘者,君子之器也。負者,小人之事也。施之於人,即在車騎之上而負於物也,故寇盜知其非己所有,於是競欲奪之。”意思是卑賤者背着人家的財物,又坐上大馬車顯耀,就會招緻強盜來搶。後以“負乘緻寇”謂居非其位,才不稱職,就會招緻禍患。《晉書·張祚傳》:“城峻衝生,負乘緻寇,惟陛下圖之。” 北周 庾信 《為閻大将軍乞緻仕表》:“而臣甲子既多,耄年又及,無參賓客之事,謬達諸侯之班。屍祿素餐,久紊彜典,負乘緻寇,徒煩有司。”《太平廣記》卷八二引 唐 陳翰 《異聞集·呂翁》:“﹝臣﹞有忝恩造,無裨聖化,負乘緻寇,履薄戰兢。”亦省作“ 負乘 ”。《後漢書·靈帝紀贊》:“ 靈帝 負乘,委體宦孽。徵亡備兆,《小雅》盡缺。麋鹿霜露,遂栖宮衛。” 李賢 注:“《易》曰:‘負且乘,緻寇至。’言帝以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唐 劉禹錫 《代謝男師損等官表》:“虛受丘山之賜,實增負乘之憂。”《明史·外戚傳序》:“一二怙恩負乘之徒,所好不過田宅、狗馬、音樂,所狎不過俳優、伎妾。”
負乘緻寇是一個源自《周易》的成語,字面指背負財物乘車招緻盜賊搶奪,深層喻指才德不稱其位而招緻禍患。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與用法:
字面本義
指人背負貴重物品乘坐顯眼的車駕,易引起盜賊觊觎。語出《周易·解卦》六三爻辭:“負且乘,緻寇至”,描述因行為招搖暴露財物而引來災禍的場景。
引申喻義
比喻才德與地位不匹配而引發災禍。強調居高位者若無相應才能品德,如同“小人乘君子之器”,終将招緻禍患。如王弼注《周易》雲:“處非其位,履非其正,以附于四,用夫柔邪以自媚者也。乘二負四,以容其身,寇之來也,自己所緻。”
《周易》的哲學象征
《周易》以“負乘”為象,揭示“德位相配”的治國理念。孔穎達《周易正義》闡釋:“乘者,君子之器也。負者,小人之事也。施之于人,即在車騎之上而負于物,故寇知其非己所有,于是競欲奪之。”
儒家思想的應用
後世儒家将其引申為選賢任能的警示。如《漢書·王莽傳》引用此典批評用人不當:“《易》曰‘負且乘,緻寇至’,此之謂也。”強調統治者若使小人居高位,必緻國家動蕩。
釋為:“謂居非其位,才不稱職,就會招緻禍患。”
釋義:“比喻才德不稱其職而招緻禍患。”并引清·錢謙益《答何三季穆》用例:“負乘緻寇,責備則然。”
“人無患,責乎力寡;身無憂,在乎德備。故負乘緻寇,在己非物。”強調禍患源于自身德不配位。
“屍祿素餐,難以成器;負乘緻寇,終當覆餗。”批判失職官員如“負乘”必緻災殃。
“負乘緻寇”是一個源自《易經》的成語,綜合多個權威解釋,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這一成語通過《易經》的典故,以象征手法揭示人事規律,至今仍具現實警示意義。
白崖班師得勝貶異禀應播幅蟾閣鏡嚵獠徹夜摴蒲打情罵趣德幾調假颩風凡鄙肥松費隱各行各業謌詠勾擔歸葬國稅過隙駒翰桧漢臘寒塘回光反照會偶腳底闆劫後灰積治劇組孔兄口歹菱芰粒食柳營囊空尼羅河攀翫庖丁匏革樵山乳糖韶警沈淪食肬説起風就是雨四夷館送房宿所太師槅堂威銅臭熏天威鳳文驗湘管象煞有介事鮮令縣水消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