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箕帚之使”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源自《韩诗外传》卷九记载的典故:楚庄王派人携重金聘请北郭先生为相,北郭先生回应:“臣有箕帚之使,愿入计之。”意为需与妻子商议后再作决定。此处“箕帚之使”即指代妻子。
该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角色的认知,兼具礼仪性与文化内涵。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查阅《韩诗外传》原文。
《箕帚之使》是一个成语,它由两个词组成:箕和帚。箕帚之使是指人们利用箕帚这些简单的工具来完成繁琐的家务活,比喻做事情简单而又重要。
箕字的部首是竹,共有8个笔画。帚字的部首是巾,共有10个笔画。
箕帚之使一词首次见于《汉书·鄭綺傳》,意为用箕帚来实施政策。箕在繁体中仍然写作「箕」,而帚在繁体中写作「帚」。
在古代汉字中,箕的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篮子,有四个脚;帚的形状像一个有柄的扫帚。
1. 他是公司的箕帚之使,负责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务。
2.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发挥箕帚之使的能力,做好家务和日常工作。
箕帚 (jī zhǒu) - 指简单却重要的工具;
箕风 (jī fēng) - 指《诗经》中的一篇名为《箕》的诗;
箕座 (jī zuò) - 指箕星座的一部分;
箕举 (jī jǔ) - 指拿着箕帚举起来,比喻举起希望。
近义词:菜篮子、工具箱,指简单而重要的东西。
反义词:瑟瑟发抖、举步维艰,指困难而重要的事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