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三藩 ”。
三藩之亂是清朝康熙年間(1673年-1681年)由三位漢族藩王發動的反清叛亂,其核心詞義如下:
三藩之亂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其子尚之信實際參與)、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三位藩王聯合發動的軍事反叛事件,曆時8年,最終被康熙帝平定。
藩鎮割據的形成
清初為平定南明和農民軍,重用明朝降将吳三桂(鎮雲南)、尚可喜(鎮廣東)、耿仲明家族(鎮福建)。三藩擁有獨立兵權、財政和人事任免權,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尤以吳三桂勢力最大,擁兵數萬。
矛盾激化
三藩長期消耗中央財政(“天下財賦,半耗于三藩”),且吳三桂在雲南私鑄貨币、擴軍自重,威脅中央集權。
導火索:撤藩決策
1673年康熙帝以“邊疆已定”為由下令撤藩,吳三桂假意請辭實則試探,得知撤藩不可逆轉後,于同年11月自稱“周王”起兵反清。
戰争階段
如需更詳細的時間線或戰略分析,可參考來源:(漢典詞條)、(搜狗百科)、(考研曆史資料)。
《三藩之亂》是指1850年代發生在中國清朝時期的一場軍事叛亂,主要發生在中國西南地區的雲貴地區。此次叛亂由三位将領領導,分别是李文秀、林則徐和趙匡胤。
《三藩之亂》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其部首分别是“三”字的“一”字旁,藩字的部首是“艹”字旁,亂字的部首是“乙”字旁。它們的筆畫分别是“三”字(3畫),藩字(15畫),亂字(丢框加上“卍”全部為14畫)。
《三藩之亂》一詞的來源主要是因為叛亂的三位将領,大家在史書中将這次事件稱之為《三藩之亂》。此外,該詞在中文傳統文化中一直保留至今。
在繁體中文中,《三藩之亂》的寫法為《三藩之亂》。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字可能與現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在《三藩之亂》中,“藩”字在古代寫法中的字形可能略有差異,不過整體上仍然可以辨認。
這是《三藩之亂》的一段曆史珍貴記載。
- 藩台(fān tái):指組成在地方或國家中負責決策和管理的機構。
- 亂局(luàn jú):指社會、政治或經濟上不穩定的局勢。
相近義詞:“雲南叛亂”、“李文秀起義”、“林則徐起義”、“趙匡胤起義”。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三藩之亂》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