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藩之亂的意思、三藩之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藩之亂的解釋

見“ 三藩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因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政權矛盾激化而引發的一場大規模叛亂。該事件發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大漢人藩王為首,故稱“三藩之亂”。其核心矛盾源于清廷對地方藩鎮的削權政策與藩王對既得利益的維護。

從曆史背景看,三藩原是明朝降将,因助清軍入關有功被封為藩王,鎮守雲南、廣東、福建等地。隨着勢力膨脹,三藩逐漸形成“擁兵自重、財政獨立”的局面,威脅中央集權。康熙帝親政後,決意撤藩以鞏固統治,直接觸發了叛亂。

叛亂過程可分為三階段:

  1. 爆發階段(1673-1676年):吳三桂率先起兵,以“反清複明”為旗號,聯合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及部分地方勢力,迅速占據南方多地。
  2. 僵持階段(1676-1678年):清廷采取分化策略,招降耿、尚二藩,孤立吳三桂。吳三桂稱帝建立“周”政權,但未能扭轉頹勢。
  3. 平定階段(1678-1681年):吳三桂病逝後,其孫吳世璠繼位,清軍逐步收複失地,最終攻破昆明,叛亂終結。

三藩之亂的影響深遠:

參考資料:

  1.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清代檔案(https://www.nlc.cn/dsb_zyyfw/gj/gjzyk
  2. 中國社會科學網《曆史春秋》欄目(https://www.cssn.cn
  3. 中華書局《清史稿·吳三桂傳》(紙質版)
  4.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教學資源庫》(https://www.hist.pku.edu.cn

網絡擴展解釋

三藩之亂是清朝康熙年間(1673年-1681年)由三位漢族藩王發動的反清叛亂,其核心詞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三藩之亂指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其子尚之信實際參與)、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孫)三位藩王聯合發動的軍事反叛事件,曆時8年,最終被康熙帝平定。


二、曆史背景

  1. 藩鎮割據的形成
    清初為平定南明和農民軍,重用明朝降将吳三桂(鎮雲南)、尚可喜(鎮廣東)、耿仲明家族(鎮福建)。三藩擁有獨立兵權、財政和人事任免權,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尤以吳三桂勢力最大,擁兵數萬。

  2. 矛盾激化
    三藩長期消耗中央財政(“天下財賦,半耗于三藩”),且吳三桂在雲南私鑄貨币、擴軍自重,威脅中央集權。


三、叛亂過程

  1. 導火索:撤藩決策
    1673年康熙帝以“邊疆已定”為由下令撤藩,吳三桂假意請辭實則試探,得知撤藩不可逆轉後,于同年11月自稱“周王”起兵反清。

  2. 戰争階段

    • 初期擴張:吳三桂迅速控制雲貴、湖南、四川;耿精忠占福建,尚之信控制廣東,并聯合台灣鄭經勢力。
    • 清廷對策:康熙帝采取分化策略,先招撫耿精忠(1676年降)、尚之信(1677年降),孤立吳三桂。
    • 結局: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陽稱帝後病逝,其孫吳世璠繼位。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叛亂終結。

四、曆史影響

  1. 鞏固統一
    消除地方割據,加強中央集權,為“康乾盛世”奠定基礎。
  2. 軍事改革
    清廷此後限制漢人将領兵權,強化八旗軍制。
  3. 經濟恢複
    結束長期戰亂,減輕財政負擔,促進民生穩定。

引用文獻

如需更詳細的時間線或戰略分析,可參考來源:(漢典詞條)、(搜狗百科)、(考研曆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百廢具作班罽半路修行保境息民鄙訊踣地呼天參柴純正無邪蹙緊簇居坊賈方諲梵堂發憂氛霭負鼓觏晤官田海域好在嗨子戲後半夜喤喤鑒悟教順假食金苗儁穎刊道匡佑濫炎連花零頭淼漭木讷老人溺沒跑走破綻氣不忿兒慶拜龜茲闆阙焉篩濾眚愆事居水電水引麪搠筆巡街泰陵調和陰陽聽課通情達理讬軀王臣無理取鬧相仿綫民哓聒下帳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