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骸的意思、暴骸的詳細解釋
暴骸的解釋
(1).暴露屍骸。《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若此而不得,則臣請輓屍車而寄之于國門外宇溜之下……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新唐書·姚崇傳》:“夫厚葬之家流于俗,以奢靡為孝,令死者戮屍暴骸,可不痛哉!” 清 袁枚 《新齊諧·梁朝古冢》:“暴骸之事近矣,不能無愁。”
(2).指暴露的屍骸。《新唐書·僖宗紀》:“﹝ 乾符 三年﹞三月,葬暴骸。”
詞語分解
- 暴的解釋 暴 à 強大而突然來的,又猛又急的:暴雷。暴病。 * 。暴力。暴漲。暴發。風暴。暴風驟雨(亦喻聲勢浩大、發展迅猛的群衆運動)。 過分急躁的,容易沖擊的:脾氣暴躁。暴跳如雷。 兇惡殘酷的:兇暴。暴虐。暴君
- 骸的解釋 骸 á 骨頭:骸骨。屍骸。 身體:病骸。殘骸。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暴骸(bào hái)指暴露在外的屍骸,多形容因戰亂、災荒或刑罰而無人收殓的遺骨。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方面:
-
字義溯源
“暴”本義為“曬”(《說文解字》:暴,晞也),引申為“顯露”;“骸”指骨骼、屍骨(《說文解字》:骸,胫骨也,後泛指屍骨)。二字組合即“暴露屍骨”,屬古漢語中的動賓結構。
-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史書及政論,強調社會動蕩下的慘狀:
-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暴骸中野不可勝數”,描述戰争後屍橫遍野的景象。
- 《後漢書·質帝紀》:“元元被害,暴骸如莽”,指百姓遇害後屍骨如雜草般暴露荒野。
- 《三國志·吳書·賀邵傳》:“老幼饑寒,家戶菜色……暴骸委曠”,反映苛政導緻民不聊生、屍骨無人掩埋的悲劇。
-
引申與用法
“暴骸”常與“荒野”“原野”等詞搭配,隱含對統治者暴政或戰亂的批判,體現儒家“掩骼埋胔”的仁政思想(《禮記·月令》)。其近義詞包括“露骸”“棄骸”,反義詞則為“歸葬”“收殓”。
權威引用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5卷第123頁
- 《史記》(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中華書局,2013年版
- 《後漢書》(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中華書局,1965年版
- 《三國志》(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中華書局,1982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暴骸”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暴露屍骸
指屍體未被妥善安葬,直接暴露在外。例如《晏子春秋》中提到“袒肉暴骸”,形容屍骨無人收殓的慘狀。
- 指暴露的屍骸
可代指因戰亂、災荒等遺留在外的骸骨,如《新唐書》記載“葬暴骸”,即朝廷收殓暴露的屍骨。
引申含義
- 象征破敗景象
現代用法中,可引申為事物或場景的破敗不堪,例如戰争後的慘狀或廢墟場景。
古籍例證
- 《新唐書·姚崇傳》批評厚葬習俗導緻“戮屍暴骸”,強調節儉安葬的重要性。
- 清代袁枚的《新齊諧》以“暴骸”描寫古墓凄涼,烘托陰森氛圍。
發音與結構
- 拼音:bào hái
- 注音:ㄅㄠˋ ㄏㄞˊ
- 詞性:動賓結構(暴:顯露;骸:屍骨)。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典及查字典的詳細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敖庾百怪千奇白頭疊雪秉修比屬钗魚長壍朝拜垂花門措支剌單乘大娘子擔饒底厲抵拄分級救治分形同氣婦道孤鲠妫汭後約猴子環锢搳拳悔不當初魂魄脊髓酒算看不過寬仁大度括結麟角筆林網麗牲六龍輿六神親眷螺子墨麪飯廟朝靡密默認木紀攀摘剖陳潛伺啓乞缺醫薩杭十羊九牧手底下説嘴俗說泰而不驕桃腮杏臉田塝恬寂缇幔土利先舊閑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