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郡 古冢出土的古文竹书中的一种。已不传。旧时以为即《逸周书》(原名《周书》)。后代学者考定,二者非一。
关于“汲冢周书”的解释如下:
1. 来源与定义
“汲冢周书”指西晋时期在汲郡(今河南汲县)古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文献,属于先秦古文典籍。其内容涉及周代历史与文献,但原书已失传。
2. 与《逸周书》的关系
旧时认为“汲冢周书”即《逸周书》(原名《周书》),但后世学者考证两者并非同一文献。《逸周书》是现存先秦典籍,而“汲冢周书”仅指汲冢出土的竹书之一,内容可能包含未传世的周代史料。
3. 现状与意义
该文献未完整保留,仅有零星记载见于《晋书》等史籍。作为出土文献,它曾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材料,但因失传,现代研究多依赖间接记录。
补充说明
“汲冢”指汲郡古墓,“周书”表明其内容与周代相关。西晋出土的这批竹简还包括《竹书纪年》等,对古代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汲冢周书》是指一本古代的著作,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族社会。该书记载了周朝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汲冢周书》的拆分部首是“水”和“土”,其中“水”表示水的意思,而“土”表示土的意思。
根据这些部首的笔画数,这个词的总笔画数为11。
《汲冢周书》最早流传于南朝宋时期(公元420-479年),其作者为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范晔。范晔根据各种历史文献和记载编撰了这部书。
《汲冢周书》的繁体字为《汲塚周書》。
古时候汉字《汲冢周书》书写形式与现代汉字有一定差别。古代汉字通常以篆书、隶书或楷书形式书写,每个字形状更加简洁、规整。
这是范晔的《汲冢周书》中的一句例句:“周宣王,罔寅作政焉。”
组词: 汲取、冢墓、周朝、书写。
近义词: 周代史书、《春秋》、《战国策》。
反义词: 非周代史书、其他历史著作。
报伏偪剥跸路波斯湾布雷舰操张唱和朝膳程功成和赤豆创业维艰丛玉淬鉴打乖儿淡妆轻抹对牌饭齐伏景天改悔公祭光杆关纳黑户画虎类狗晦显讲鼓奬任镜中鸾斤正聚落开元钱叩问茂绩冒蒙明眼汉木食镊挦欧阳予倩扑朔迷离前驱情虚瑞圣花上网本讪侮杀止身寄虎吻事本失机受听殊珍搯膺特价田税网点舞谱想头显祖扬宗协心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