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郡 古冢出土的古文竹书中的一种。已不传。旧时以为即《逸周书》(原名《周书》)。后代学者考定,二者非一。
《汲冢周书》指西晋时期在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古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文献,后经整理编成《周书》,为区别于传世本《尚书》中的《周书》,学界多称其为《汲冢周书》或《逸周书》。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汲冢”指汲郡古墓葬(“冢”即坟墓)。据《晋书·武帝纪》载,咸宁五年(279年),汲郡盗墓者不准(人名)盗掘战国魏襄王墓,发现大批竹简,后由官府整理成书。因出土于汲郡墓葬,故冠以“汲冢”之名。
传世定名
该书在《隋书·经籍志》中著录为《周书》,唐代后为与《尚书·周书》区分,多称《逸周书》或《汲冢周书》。其内容包含周代诰誓、训令及战国拟古文献,部分篇章早于《尚书》。
史料价值
记载了周代政治制度(如《度邑》《作雒》)、军事思想(如《武称》《允文》)、天文历法(如《周月》《时训》)等内容,其中《世俘解》所述武王伐纣细节较《尚书》更详,被顾颉刚等学者视为珍贵史料。
整理历程
西晋学者荀勖、束皙等参与竹简整理,原简用战国古文书写,整理本已佚。今传本为唐代以降学者据残本重新辑录,清代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为权威注本。
学术争议
部分学者(如李学勤)认为其主体成书于战国,但保留西周原始材料;亦有研究(如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指出书中《谥法》《月令》等篇可能掺入汉儒增补内容。
(注:因古籍原始文献无直接链接,以上来源为学界公认研究著作,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
关于“汲冢周书”的解释如下:
1. 来源与定义
“汲冢周书”指西晋时期在汲郡(今河南汲县)古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文献,属于先秦古文典籍。其内容涉及周代历史与文献,但原书已失传。
2. 与《逸周书》的关系
旧时认为“汲冢周书”即《逸周书》(原名《周书》),但后世学者考证两者并非同一文献。《逸周书》是现存先秦典籍,而“汲冢周书”仅指汲冢出土的竹书之一,内容可能包含未传世的周代史料。
3. 现状与意义
该文献未完整保留,仅有零星记载见于《晋书》等史籍。作为出土文献,它曾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材料,但因失传,现代研究多依赖间接记录。
补充说明
“汲冢”指汲郡古墓,“周书”表明其内容与周代相关。西晋出土的这批竹简还包括《竹书纪年》等,对古代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来源:、)。
闇质鲍姑包罗不格徜徉恣肆搭圾典刑顶包短蓬讹幻番乐非熊兆蜂黄高八度割刀鲑菜古老蚶贝罗洪庇歡谤皇史宬皇英烜爚活沙假痴假呆奸巧嘉玉介贰嗟悔无及亮通通麟儿冒顶密爱念奴娇宁封子凝聚牛津暖律奴婢拍老腔陪都扑讨切麪羣经韶晖蛇胆身根盛衰兴废时秀舜日尧年摅望素面贪口腹探取頽挫外积无贰虑先发乡晨饩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