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畫之絹底。 明 高濂 《遵生八箋》卷十五:“古畫不可捲緊,恐傷絹地。”
“絹地”是一個傳統書畫領域的專業術語,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指書畫作品所使用的絹質基底材料,即作畫或書寫時承載筆墨的絲織品平面。該詞最早見于明代高濂《遵生八箋》卷十五:“古畫不可卷緊,恐傷絹地”,強調絹底在書畫保存中的重要性。
作為中國古代書畫的主要載體之一,與紙張并存使用。早期繪畫多稱「帛畫」,其中雙絲密織者為缣,粗絲平紋為絹,細絹則稱纨。明代文獻已明确記載絹地的保護注意事項。
在文物修複領域,絹地的完整度是評估古畫保存狀況的重要指标。當代工筆畫創作仍會選用仿古色絹作為特殊藝術表現載體。
注:如需了解更專業的絲織工藝細節,可參考知網文獻及《遵生八箋》原始記載。
絹地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用絲綢織成的地毯或地墊。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纟和地。纟是指絲綢這種材料,地是指地毯或地墊。
絹地的部首纟,是指絲綢,它也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它的拆分部首是纟、巛、川,也是由線條構成。絹地一詞一共有10個筆畫。
絹地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絹地是一種高檔地毯,常常用于貴族或富有家庭。它由絲綢編織而成,質地柔軟,光澤度高,十分珍貴。
絹地的繁體字是「絹地」,字形與簡體字相似,隻是結構稍微有些變動。
在古代,絹地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根據曆史資料記載,絹字的舊寫法為「絹」,而地字的舊寫法為「也」。因此,在古代可能會把絹地寫作「絹也」。
1. 這個房間裡鋪着一張絹地,顯得非常高檔。
2. 她在家裡鋪了一塊華麗的絹地,為客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
絹布、絹綢、地毯、地墊
綢緞、緞子、絲綢地毯
草地、瓷磚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