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他人之手以报己怨,犹言借刀杀6*人。《战国策·齐策五》:“今天下之相与也不并灭,有而案兵而后起,寄怨而诛不直,微用兵而寄於义,则亡天下可跼足而须也。” 鲍彪 注:“寄,言假手於人,不为主也。”
(2).寄托私怨。犹言借事以泄私忿。《宋史·綦崇礼传》:“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数百篇,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寄怨汉语 快速查询。
“寄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类解释:
借刀杀人
指通过他人之手报复自己的仇怨,即自己不直接出手,而是借助第三方力量达成目的。
出处:《战国策·齐策五》中“寄怨而诛不直”即为此意,常与权谋策略相关。
借事泄私愤
将个人怨恨寄托于公事或其他借口,借机发泄私人的不满情绪。
出处:《宋史·綦崇礼传》提到“不私美,不寄怨”,强调不因私怨影响公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诗词用例,可参考沪江词典和诗词古文网。
《寄怨》表示把怨恨、不满或不愉快的情感通过文字、诗歌、信件等方式传达给他人或某种载体的行为。通过寄怨,人们可以表达内心的不满情绪。
《寄怨》的拆分部首为宀(宀)和心(忄),拆分后的笔画为宀(3画)和心(4画)。
《寄怨》一词由汉语组成,其中“寄”是动词,指将情感通过信函、文章等方式传遍给他人;“怨”是名词,表示内心的不满情绪。
《寄怨》的繁体字为「寄怨」。
古时候,《寄怨》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一些可能的写法包括「寄冤」、「寄怨」等。
1. 他写了一封信给朋友,寄怨了自己在公司遇到的不公正待遇。
2. 诗人通过诗歌寄怨了社会的不公现象。
组词:寄信、寄愁、寄情、怨恨、怨愤。
近义词:怨怒、怨恨、埋怨、抱怨。
反义词:表扬、赞美、表快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