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出《尚書大傳》卷五:“ 晉平公 問 師曠 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 師曠 曰:‘臣聞老而學者如執燭之明。執燭之明孰與昧行?’公曰:‘善。’”後因以“霄光可學”指老年猶勤學不倦。 南朝 陳 徐陵 《謝敕赉燭監賞答齊國移文啟》:“霄光可學,乃會耆年。”
“霄光可學”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與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差異,但核心解釋可歸納如下:
該成語源自《尚書大傳》中晉平公與師曠的對話。晉平公七十歲時擔憂學習已晚,師曠以“執燭之明”作比,認為老年學習如同持燭而行,雖不如白日明亮,但遠勝摸黑前行。後以“霄光可學”比喻年老仍堅持勤學不倦。
部分資料(如)提出“霄光可學”指“才能高超如可學霄光”,但此說法與主流文獻記載不符,可能為誤傳或引申義。建議以《尚書大傳》原始典故及權威詞典(如漢典)的解釋為準。
多用于褒揚晚年堅持學習的精神,例如: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大傳》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霄光可學》是一副成語,意為天空中的光明可以作為學習的榜樣。它由四個字組成,分别是“霄”、“光”、“可”和“學”。其中,“霄”是由“雨”和“昭”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拼音是“xiāo”,總共有十二劃;“光”是由“兒”和“光”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拼音是“guāng”,總共有六劃;“可”是由“口”和“土”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拼音是“kě”,總共有八劃;“學”是由“子”和“學”兩個部首組成,它的拼音是“xué”,總共有八劃。
《霄光可學》這個成語出自《管子·牧民》一篇。繁體字中,“霄”字的寫法為「驍」,第三聲,總共有五劃。
在古代,寫《霄光可學》這個成語的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比如,“霄”字的寫法可以是“驍”或者“驐”;“光”字的寫法可以是“炚”或者“灮”。
1. 我們應該以******同志為《霄光可學》,争做時代的先鋒。
2. 學習他勤奮的精神,把《霄光可學》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
組詞:學霸、學海無涯、勤學苦練。
近義詞:範例、楷模。
反義詞:不學無術、關起門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