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中国"在汉语词典中通常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中国社会形态,特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历史阶段定义
指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现为主权丧失、经济结构畸形、社会矛盾尖锐(综合《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释义)。
社会形态特征
具有双重属性:
文化符号内涵
在当代语境中承载特定历史记忆,常与"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相关联,形成与新中国的社会制度对比(据《新华词典》释义引申)。
权威来源说明:
释义综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汉语大词典》(1997版)历史词条定义,并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近代通史》对社会性质的论述。因词典网络版未开放释义查询接口,此处不提供链接。
“旧中国”是一个历史概念,通常指代中国近代至现代初期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权与社会形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主要存在两种界定方式:
广义范围(1840-1949年)
起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这一时期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划分强调社会性质的转变。
狭义范围(1912-1949年)
特指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时期,认为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未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旧中国的核心特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旧中国是相对于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终结了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部分文献将"旧中国"与"旧社会"混用,但严格来说:
(注:由于相关网页权威性普遍较低,建议参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权威著作获取更精准表述。)
报恩寺边鄙裱托蔽柨觕定颠搭诋讥发焦法章飞利芬菲風紋凫茨服畏甘脃共进会宫棋锅竈谷实谷音节束椄槢竞谄酒海娟洁俊民口臭阔客老龙雷雨云连汤带水脸小离合诗猛浪谋合难过贫瘦切剥期厉请靓穷凶极恶乞期七事子拳夫人人死留名设方沈困事过境迁私烛随封贪贿无艺天行症候铁翼通天牢托翼吐绽王者香玩命无声无臭下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