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咎讁的意思、咎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咎讁的解釋

謂政有缺失,天示變異以警戒。讁,變異。《晉書·郭璞傳》:“往年歲末,太白蝕月;今在歲始,日有咎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咎讁"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由"咎"和"讁"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與過失、罪責及相應的懲罰、譴責相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字義構成與核心含義

    • 咎 (jiù):本義指過失、罪過、災禍。引申為責備、歸罪、追究責任。例如《說文解字》釋“咎”為“災也”,《爾雅·釋诂》釋為“病也”、“過也”。
    • 讁 (zhé):是“谪”的異體字或古字。本義指責備、譴責、處罰。特指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即“貶谪”。例如《說文解字》釋“谪”為“罰也”。
    • 咎讁 (jiù zhé):結合兩字含義,“咎讁”意指因過失或罪責而招緻的譴責、責罰或貶谪。它強調因自身過錯(咎)而受到來自外界(如天意、上級、社會)的懲罰或貶斥(讁/谪)。其核心在于“因過受罰”。
  2. 引申義與用法

    • 泛指責備與懲罰:指一般的批評、指責和相應的處罰。
    • 特指貶官流放:在古代文獻中,常特指官員因犯錯誤或得罪權貴而被降職或流放到邊遠地區。這是“讁/谪”字本義的直接體現。
    • 含有因果報應意味:有時也隱含一種因果報應的觀念,即所作之“咎”(惡行、過失)必然導緻“讁”(懲罰、惡果)。
  3. 使用場景與同源詞

    • “咎讁”多見于古代典籍、史書或文言色彩濃厚的文本中,用于描述官員獲罪遭貶或某人因過錯受到嚴厲懲處的情形。
    • 其同義詞或近義詞包括:譴谪、貶谪、黜陟(偏指降職)、責罰、懲處等。
    • 反義詞則如:獎賞、擢升、褒揚等。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咎讁”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jiù zhé,其核心含義是指責或責備他人的過失。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二、詳細解釋

  1. 傳統用法
    在古籍中,“咎讁”可表示政事缺失引發的天象警示。例如《晉書·郭璞傳》記載“日有咎讁”,即通過天象變異(如日食)警示統治者施政有誤。

  2. 現代擴展
    現代語境中,該詞更偏向人際層面的批評,如因疏忽、錯誤而受到他人指責。

三、相關辨析

四、使用建議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或權威解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晉書》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抱不平貝宮草薙禽狝尺帛馳譽雠閱達标道業邸所逗漏發式肥水官施骨笃故書漢調二黃合子錢華藕回天乏術夥夠将車踐居京畿凈壇錦熏籠計無付之朘取鞠恧空劫窺覽浪淘淘靈室龍頟侯貌定昧錯眉笑眼開沒字碑民隱蜜色樸醇牆頭馬上遣釋清詞麗句漆皮羣衆睿日梢馬唼食生張熟魏是古坦噶尼喀湖貪嗜鐵衣梯轎頹累瓦敦尪瘠刓阙香薷飲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