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镌刻文字的碑石。指 泰山 玉皇頂 廟前無字的巨碑。碑身高六米,寬一點二米,傳為 秦始皇 時立,後人考證為 漢武帝 所建。 宋 趙鼎臣 《遊山錄》:“摩挲 始皇 巨碑久之。碑高數丈,石瑩然如玉而表裡通洞無文字銘識,俗號沒字碑。”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上·泰山沒字碑》:“ 泰山 有沒字碑, 秦始皇 所建。”
(2).比喻虛有儀表而不通文墨的人。《舊五代史·唐書·崔協傳》:“如 崔協 者,少識文字,時人謂之‘沒字碑’。”《新五代史·雜傳十·安叔千》:“ 叔千 狀貌堂堂,而不通文字,所為鄙陋,人謂之‘沒字碑’。” 清 李漁 《風筝誤·賀歲》:“倘若是蓬心不稱如花貌,也教我金屋難藏沒字碑。” 吳稚晖 《我們所請願于章先生者》:“到如今,幾乎成了沒字碑,然身上不帶鳥氣,不敢誤認我為文人,這是很自負的。” 康有為 《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試官妄取,謬種展轉以相傳;學子循聲,沒字空疏而登第。”
“沒字碑”一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學語境理解:
實物指代
指表面未刻文字的石碑,多見于曆史遺迹。例如:
建造意圖
無字碑多用于特殊曆史場景,如封禅(帝王祭天)、陵墓标識等。部分學者認為其設計可能隱含政治隱喻,如漢武帝借無字碑彰顯“超越文字”的功績。
文學象征
比喻虛有其表但缺乏實質内涵的對象。例如:
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可形容未取得顯著成就的個人,或未留下痕迹的事件,例如:“他碌碌半生,終成一塊沒字碑”(參考成語用法)。
“沒字碑”既是曆史文物中的獨特現象,也是漢語中兼具批判性與哲理性的詞彙。其雙重含義體現了漢字文化“以物喻人”的典型特征。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遺迹,可參考泰山景區資料或乾陵考古研究。
《沒字碑》是指不刻字的碑石,也可以指内部沒有刻字的空心碑石。這種碑石常常在古代用來誇獎或者表示緬懷的對象非常重要,超越了文字所能表達的範疇。
《沒字碑》的拆分部首是“石”和“字”,它們分别屬于“石部”和“言部”。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石”:5畫,“字”:6畫。
《沒字碑》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曾經廣泛運用于建築與文物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沒字碑」。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沒字碑》為例,古時候的寫法為「沒字碑」。漢字的演變與時代的變遷密切相關,隨着時間的推移,許多字的書寫形式也有所改變。
1. 這座古老的寺廟上有一塊《沒字碑》,代表着曆史的沉澱和文化的底蘊。
2. 這個園林中的一座小亭子上立着一塊《沒字碑》,以表達對園主無與倫比的敬意。
1. 碑文、碑刻、碑記、碑志
2. 石刻、石碑、石頭、石材
3. 文字、字體、字形、字迹
近義詞包括:無字碑、無字石碑、空碑石
反義詞包括:有字碑、有字石碑、刻字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