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沒字碑的意思、沒字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沒字碑的解釋

(1).沒有镌刻文字的碑石。指 泰山 玉皇頂 廟前無字的巨碑。碑身高六米,寬一點二米,傳為 秦始皇 時立,後人考證為 漢武帝 所建。 宋 趙鼎臣 《遊山錄》:“摩挲 始皇 巨碑久之。碑高數丈,石瑩然如玉而表裡通洞無文字銘識,俗號沒字碑。”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上·泰山沒字碑》:“ 泰山 有沒字碑, 秦始皇 所建。”

(2).比喻虛有儀表而不通文墨的人。《舊五代史·唐書·崔協傳》:“如 崔協 者,少識文字,時人謂之‘沒字碑’。”《新五代史·雜傳十·安叔千》:“ 叔千 狀貌堂堂,而不通文字,所為鄙陋,人謂之‘沒字碑’。” 清 李漁 《風筝誤·賀歲》:“倘若是蓬心不稱如花貌,也教我金屋難藏沒字碑。” 吳稚晖 《我們所請願于章先生者》:“到如今,幾乎成了沒字碑,然身上不帶鳥氣,不敢誤認我為文人,這是很自負的。” 康有為 《請廢八股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試官妄取,謬種展轉以相傳;學子循聲,沒字空疏而登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沒字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未刻文字的石碑”,常見于曆史遺迹或文學創作中。以下從詞源、文化象征及實例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定義

“沒字碑”由“沒”(無、未)、“字”(文字)、“碑”(石碑)三字構成,最早見于唐代文獻。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沒字碑”指“未镌刻文字或圖案的空白石碑”,常用于記錄未竟之事或表達隱晦意圖。該詞在宋代《廣韻》中被收錄,強調其“形存而文阙”的特征。

二、文化象征與引申義

  1. 曆史隱喻:最著名的實例為武則天陵墓前的無字碑。據《資治通鑒》記載,此碑“不銘一字”,後世學者多解讀為“功過留予後人評說”的政治智慧。
  2. 文學意象:明清小說中常以“沒字碑”比喻沉默寡言或深藏不露之人,如《醒世姻緣傳》中描述某角色“如沒字碑般,内藏機鋒”。

三、現代研究與保護

當代考古學界對現存的沒字碑展開多維度研究。例如陝西乾陵博物館的學術報告指出,無字碑的風化痕迹表明其最初可能計劃刻字,後因曆史變動中止。此類文物多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文物》等核心期刊。

網絡擴展解釋

“沒字碑”一詞具有雙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學語境理解:

一、字面意義:無字石碑

  1. 實物指代
    指表面未刻文字的石碑,多見于曆史遺迹。例如:

    • 泰山無字碑:位于玉皇頂,高7.53米,重約百噸,雕刻螭龍紋飾。其建造者存在争議,一說為秦始皇立,另一說考證為漢武帝所建。
    • 武則天乾陵無字碑:高7.53米,因未刻功績銘文而聞名。學界推測原因包括“功過留予後人評說”“功績無法用文字概括”等。
  2. 建造意圖
    無字碑多用于特殊曆史場景,如封禅(帝王祭天)、陵墓标識等。部分學者認為其設計可能隱含政治隱喻,如漢武帝借無字碑彰顯“超越文字”的功績。

二、比喻意義:形容人或事物

  1. 文學象征
    比喻虛有其表但缺乏實質内涵的對象。例如:

    • 形容不通文墨之人:《舊五代史》記載崔協“少識文字,時人謂之‘沒字碑’”,《新五代史》稱安叔千“狀貌堂堂,而不通文字”,均用此詞諷刺。
    • 詩詞中的意象:清代李漁《風筝誤》以“沒字碑”暗喻徒有外貌而無才德者。
  2. 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可形容未取得顯著成就的個人,或未留下痕迹的事件,例如:“他碌碌半生,終成一塊沒字碑”(參考成語用法)。

三、總結

“沒字碑”既是曆史文物中的獨特現象,也是漢語中兼具批判性與哲理性的詞彙。其雙重含義體現了漢字文化“以物喻人”的典型特征。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遺迹,可參考泰山景區資料或乾陵考古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般礴襞錦禅坐晨步寸步不離貂狗相屬底石東沙群島東揚西蕩都人子獨子惡辣二見惡字燔灼風牛馬不相及風态副端幹細胞更練怪惑郭李聒亂裹屍馬革畫師昏天暗地寄褐九節蒲疾惡狙如空頭交易曠女寬廣廊牙兩重人格镂冰斸雪路條名邦默想片饷普恩齊味群穢入贽山文牲糈淑好私凡肆意橫行飧粥痛迫團圝委賮縣馬線民先聖王尠尠效謀小櫂下神